阅读理解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U}}堪{{/U}}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U}}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U}}岂天下之人固可{{U}}诬{{/U}},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U}}御{{/U}}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U}}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U}}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U}}奚重而不更也?{{/U}}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U}}平{{/U}}。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岂天下之人固可诬,此处的“诬”是“欺骗”的意思。对于实词,除了平时的积累,也可以将可供选择的意思放进文章内来理解,就可以得出正确的意思。
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A前一个表递进,意为而且,后一个意为将要;B皆表陈述语气;C前一个则表判断语气,意为“就”,后一个表转折,译为“却”;D前一个宾语前置,为代词,后一个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学习一定要立足于课本,将常规的十八个虚词的用法(之、以、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焉、因、于、与、则、者、也)分类,配上课文中出现的原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来记忆。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C造成“今之贤也少”的原因是学校、师友、赏罚的方法不是传承古代,而不是“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
问答题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犹 恐 予 之 愚 且 贱 闻 与 见 焉 者 少 不 足 以 知 天 下 之 材 也 则 求 夫 贤 而 有 名 位 闻 与 见 之 博 者 而 从 之 问 其 人 之 孰 可 举 者 卒 亦 未 见 焉。
【正确答案】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答案解析】
问答题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分)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2) 奚重而不更也? (3分)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1)注意句式,“密于法”、“患”等关键字词要翻译出来 (2)注意句式,“奚”字很关键,疑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