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防弊政的内容及影响。
北宋统一全国后,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 以防弊政;“防弊政” 的核心精神是防微杜渐。
(1) 内容
①削弱武将的兵权: 赵匡胤首先解除了已经拥有重兵并且有很大势力的武将的兵权, 他在登上皇帝位后的第二年, 免除握有重兵的慕容延钊和韩令坤的殿前都点检的职务,“罢为节度使”。 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被取消, 由皇帝控制禁军。 同一年, 在一次酒宴中, 赵匡胤“劝” 大将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 说此后他们可以购置田宅, 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 以终天年。” 大将在利诱胁迫之下, 一个个交出了兵权。 历史上称之为“杯酒释兵权”。北宋把禁军分而为三, 由“三衙” 统领。 其将领的名位较低, 大权实际由皇帝掌握。 北宋设枢密院, 枢密使有调动军队权力; 而实际领兵作战的将领往往是临时委派, 他们又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有握兵之重, 而无发兵之权”。 宋朝军队的主干是禁军, 禁军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驻京师; 另一部分在地方戍守; 两部分士兵定期轮换。其结果是将不识兵, 兵不识将。 厢兵, 是地方上把精锐选进禁军后留下的士卒, 由地方官掌握。 乡兵, 是由户籍抽出来的壮丁组成, 也有的是募集来的。 番兵是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
②加强皇权专制的官僚制度: 过去由宰相单独辅佐皇帝行使权力, 北宋分而为三, 以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军权归枢密院掌握。 宰相与枢密使对掌大政, 号称“二府”。 财权则由三司的长官三司使管理。 三司使又称为“计相”。 另外设立了审官院、 审刑院等。 这些都有利于皇帝对百官的管理和控制。 地方上由中央派文官任知州、 知县, 并且定期地调动、 更换。 各州又设有通判以牵制知州。 地方政权机构, 与州一级相当的有府、 军、 监。 各级官僚又有不同称谓, “有官, 有职, 有差遣。‘官, 以寓禄秩、 叙位著。‘职’ 以待文学之选, 而‘差遣’ 以治内外之事”。 只有“差遣” 才有治事的职能。
③完善选举制度, 扩大统治基础: 北宋沿袭前代的科举制度, 同时又有了新发展。 首先是扩充了选士的科目和名额, 每科取士多达数百名。 参加科举的人不再讲阀阅、 门第, 适应了品官地主阶级的需要。“殿试” 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 由皇帝亲自进行殿试, 录取十子, 进士也就成了皇帝的门生。 大量选拔士人进入统治阶层, 适应了庞大官僚体系的要求。
④中央控制财政: 北宋初年于各路设置转运使, 将地方上财赋收入, 除一小部分留作“诸州度支经费” 外,要全部送至京师。 中央还派京官去地方上监收。
(2) 影响
北宋推行的“防弊政” 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它基本上适应了政治经济的变化。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这些措施有积极的意义。但它又有消极的一面, 宋代积弱积贫的局面和这些措施有关系: 宋朝有一个庞大的军事体系, 但武将的权力被削弱了, 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 战斗力的降低, 巨额的兵员又给财政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形成“冗兵” 的弊端; 官僚机构重叠, 人浮于事, 耗费国帑, 形成“冗官” 的弊端; 滥施恩荫, 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即统治层的腐朽和财政负担的加重, 进而造成深刻的社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