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背景
某高速公路项目,路面面层为沥青混凝土,基层为级配碎石。项目经理部决心精心组织、科学施工,搞好现场技术质量管理,做了包括如下环节的工作:
(1)项目经理部由各分部分项主管工程师组织进行了技术交底。
(2)为真正落实公司的现场技术管理制度制定了执行细则,其中,为避免放样偏位,特别强调了落实测量双检制。
(3)将以下①、②、③三项作为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质量控制关键点:①基层强度、平整度、高程的检查与控制;②沥青材料的检查与试验;③集料的级配、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验。
(4)铺筑了沥青混凝土试验段。
(5)在底面层施工前,进行了测量放样和基层清扫。
(6)加强质量检查控制,如开工前检查、工序检查和工序交接检查等。
[问题]
对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还应设置哪些质量控制关键点?
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质量控制关键点还有:(1)沥青混凝土拌和设备及计量装置校验;(2)路面施工机械设备配置与压实方案;(3)沥青混凝土的拌和、运输与摊铺温度控制;(4)沥青混凝土摊铺厚度控制和摊铺中离析控制;(5)沥青混凝土的碾压与接缝施工。
铺筑沥青混凝土试验段的目的是什么?
铺筑沥青混凝土试验段的目的是确定松铺系数、施工工艺、机械配备、人员组织、压实遍数。
底面层施工前,除测量放样和清扫基层外,还要进行什么重要工序?
底面层施工前,除测量放样和清扫基层外,还要进行的重要工序是:在施工前两天洒透层油,在中底面层上喷洒粘层油。
列出其他现场质量检查的控制手段。
现场质量检查控制手段还包括:隐蔽工程检查;停工后复工前检查;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的检查;成品、材料、机械设备等的检查;巡视检查。
简述各分部分项主管工程师技术交底的主要内容。
各分部分项主管工程师技术交底的主要内容包括: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施工方案等。
[解析] 本案例第1问主要考查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常见的质量控制关键点。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常见的质量控制关键点有:(1)基层强度、平整度、高程的检查与控制;(2)沥青材料的检查与试验。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验;(3)沥青混凝土拌和设备及计量装置校验;(4)路面施工机械设备配置与压实方案;(5)沥青混凝土的拌和、运输及摊铺温度控制;(6)沥青混凝土摊铺厚度的控制和摊铺中离析控制;(7)沥青混凝土的碾压与接缝施工。
本案例第2、3问主要考查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准备。试验段开工前28天安装好试验仪器和设备,配备好的试验人员报请监理工程师审核。各层开工前14天在监理工程师批准的现场备齐全部机械设备进行试验段铺筑,以确定松铺系数、施工工艺、机械配备、人员组织、压实遍数,并检查压实度、沥青含量、矿料级配、沥青混合料马歇尔各项技术指标等。
在验收合格的基层上恢复中线(底面层施工时)在边线外侧0.3~0.5m处每隔5~10m钉边桩进行水平测量,拉好基准线,画好边线。对下承层进行清扫,底面层施工前两天在基层上洒透层油。在中底面层上喷洒粘层油。
本案例第4问主要考查现场质量检查控制。现场工程质量检查分开工前检查、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和分项工程完成后的检查。现场质量检查控制的方法主要有:测量、试验、观察、分析、记录、监督、总结改进。(1)开工前检查: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施工工艺与施工组织设计对照是否正确无误,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2)工序交接检查与工序检查:工序交接检查应建立制度化控制,坚持实施。对于关键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在自检、互检的基础上,还要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以确保工序合格,使下道工序能顺利展开。(3)隐蔽工程检查:凡是隐蔽工程均应经检查认证后方可覆盖。(4)停工后复工前的检查:因处理质量问题或某种原因停工后再复工时,均应检查认可后方可复工。(5)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的检查: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经检查认可并签署验收记录后,才允许进行下一工程项目施工。(6)成品、材料、机械设备等的检查:主要检查成品、材料等有无可靠的保护措施及其落实而且有效,以控制不发生损坏、变质等问题;检查机械设备的技术状态,以确保其处于完好的可控制状态。(7)巡视检查:对施工操作质量应进行巡视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跟踪检查。
本案例第5问主要考查技术交底的主要内容。技术交底必须在相应工程内容施工前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应分级进行。第一级:项目总工向项目各部门负责人及全体技术人员进行交底。第二级:项目技术部门负责人或各分部分项主管工程师向现场技术人员和班组长进行交底。第三级:现场技术员负责向班组全体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第一级交底主要内容为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技术策划、总体施工方案、重大施工方案及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等。第二级交底主要内容为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施工方案等。第三级交底主要内容为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工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