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三: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迁入新楼,为给职工进行团队精神教育,请启功先生为出版社题词,先生针对此师大出版社的特点,写了“师垂典则,范示群伦”八个大字,出版社职工把这八个字镌刻在门前石狮子的底座上,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建校95周年之际,在全校征集校训,要把校训作为学校培育人才的指导思想、师生的行业准则和奋斗目标,许多师生都提交了自己所拟方案,但是学校有关领导总感觉到内容有些一般化,在任何大学都可以使用,袁贵仁校长视察出版社时见到这八个字,觉得寓意深刻又贴近学校的特点,拟采用这八个字作为校训,后派人征求启功先生的意见,启功先生说:“那八个字太文了,不够通俗,不宜做校训,等我再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词、再请领导研究。”过了几天,他写了一张草稿,上有数条,其中就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八个字。后来学校经过研究,认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八个字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学校对全体师生的期望和要求,也十分贴切地反映了师范大学应有的特点和百年名校深厚的文化积淀,最后定为校训。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
故正确答案为C。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说明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
教师的示范性角色是指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不仅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塑造学生,还以自己的言行影响感化学生,“学为人师,行为师范”就是体现了教师在言行举止方面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故正确答案为B。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表明了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故正确答案为B。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引导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具有(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的示范者角色,即教师学生学习的楷模,北师大通过这个校训引导未来的教师做到良好的示范。
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