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结尾写父亲离去的背影运用了动作描写。作者将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且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反映了父亲的年老与颓唐,更加突出了父亲为儿子操劳的伟大父爱,也从侧面反映出儿子对父亲的怜爱。
[考点] 教学设计题(上)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②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的传统美德。
确立依据
新课标中规定需要学生在随文学习中理解一些字词的意思,并会使用。故在教学目标中涉及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新课标中规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知文章内容,感受形象塑造。这要求学生能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对“背影”的细致描写。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故要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逐步培养孝的美德。
教学目标的确定同时也应符合本文的特征和学生的特点。
[考点] 教学设计题(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为文章划分层次。
(2)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通过对父亲离别时“背影”的刻画,充分体现了父子深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三、精读课文,分析理解
(1)提问:本文以“背影”为线索,文章四次提到的“背影”分别出现在哪些段落?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文中哪一次“背影”是写作的重点?
(2)提问:父亲的“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表现在哪里?
四、再读课文,情感升华
(1)提问:谈谈你对“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一句的理解,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2)提问:选文中写了我两次流泪,请你回答两次流泪的原因。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父母或任一家人的背影,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细节片段;
(2)以“亲情”为话题,做一段约五分钟的演讲,课后复述给父母听,由父母评价。
[考点] 教学设计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