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指的是一个地区或国家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在7%及以上的水平,那么这个地区或国家即是进入了老龄化的阶段。从第六次的人口普查结果来看,我国大陆地区已经步入了老龄化时期。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挑战,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包括规范、协调的社会保障项目体系,而且应当包括确保制度运行安全的健全的监管体系和能够满足制度实施的完善的服务体系。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很多方面上存在着漏洞,不仅无法保障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存在着制度外的人群,尤其是在老龄化尤为严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来导航,那么在面临巨大问题挑战的情况下也无法做到从容应对。
(2)加强法制建设,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社会保障制度上升到更高的法律层面
社会保障制度对法制性的要求更高,立法先行是一项基本原则,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建立或修订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时均会遵循这一规则,即任何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改革,通常都以立法机关制定或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为先导,以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为条件,于后才是具体组织实施社会保障项目。
中国目前在社会保障方面,主要是依靠行政机关的法规政策来推动。这种状况不仅无法使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走向定型发展,而且因政策的多变或过度灵活而损害了新制度应有的稳定性,更加不能很好地应对未知的各种风险。
(3)明确各方主体责任
只有明确划分了不同责任主体各自的责任和权利义务,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身承担的责任并将其很好地达成。
由于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各方带来权利与义务的不确定性,并增加劳动者代际负担的不确定性和每届政府应负责任的不确定性,进而可能损害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弱化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使得各部门主体相互推诿,互不履行责任,从而导致局面的混乱,无法有效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4)不断提高制度的有效性
近20年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虽然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包办社会保障事务时负担畸轻畸重的现象,却因多种原因造成了新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也带来了更多问题。从中长期的发展角度出发,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目标,应当是在这种制度最终定型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全体国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并在维护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与和谐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5)完善基金管理、运营的有效途径,实现养老保险的保值增值
由于养老保险是积累性保障项目,基金的管理是否有效,能否实现保值增值关系到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
根据养老保险基金的性质、特点、用途、规模等情况,需要对养老保险基金采取既审慎又积极、既封闭又开放的管理政策。
一方面,应对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单独管理,确定独立的、专门的管理机构;另一方面,通过投资运营来实现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这需要健全的基金运营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
在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不强和管理不规范的现状下,应该积极探索一条既能加强基金的有效管理以提高基金的安全性,又能促进基金的保值增值和提高基金效率的路径。
(6)发展经济,扩大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的水平和规模,而社会保障制度也对经济发展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着安全保障网,市场经济风险的多元化也要求和促进着社会保障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生活风险的全面化、社会化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社会保障制度在项目体系、制度管理、运营实施等多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
总之,在现阶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将社会保障制度上升到国家立法规范的层次,进一步明晰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主导责任,并根据责任分担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及个人的社会保障责任,在实践中坚持制度建设的多层次化与社会化原则,采取官民结合的手段来调动政府、社会、市场、企业乃至家庭及个人的参与积极性,不断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最终建成一个健全的、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