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题

资料: 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丙公司) 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 17%, 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 25%。
2012 年 1 月 1 日至 3 月 15 日(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日) 期间发现的与“利润表” 相关的部分交易或事项及其会计处理如下:
(1) 丙公司于 2011 年 11 月 1 日购入 A 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 120 万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实际支付款项480 万元(不考虑相关税费)。 2011 年 12 月 31 日, 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为 504 万元。 乙公司根据谨慎性质量要求, 未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 丙公司 2011 年 12 月 30 日售出大型设备一套, 协议约定采用分期收款方式, 从销售的下一年初分 3 年分期收款, 每年 1200 万元, 合计 3600 万元, 成本为 1800 万元。 假定不考虑增值税, 并且购货方在销售成立日应收金额的公允价值为 3000 万元。 丙公司在 2011 年未确认销售收入, 丙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 发出商品                                               1800
        贷: 库存商品                                               1800
(3) 2011 年 2 月, 丙公司着手研究开发一项新技术, 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咨询费、 材料费、 工资和福利费等共计 120 万元。 2011 年 6 月, 该技术研制成功, 丙公司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专利并于 2011 年 7 月 1 日获得批准。 丙公司在申请专利过程中发生的注册费、 聘请律师费等共计 24 万元。
丙公司将上述研究开发过程发生的 120 万元费用计入研发支出(取得专利权前未摊销), 并于 2011 年 7 月 1日与申请专利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 24 万元一并转作无形资产(专利权) 的入账价值。 该专利权按直线法摊销。
经审核, 上述 120 万元研发支出中, 有 32 万元属于研发阶段支出, 88 万元属于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 该专利权自可供使用时起, 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为 5 年, 净残值为零, 税法规定的摊销办法、 摊销年限、 净残值均与会计一致。
(4) 丙公司 2011 年 6 月 30 日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管理用办公楼仍挂在建工程账户, 未转入固定资产,也未计提折旧。 至 2011 年 6 月 30 日该办公楼的实际成本为 1200 万元, 预计使用年限为 10 年, 预计净残值为零。
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未发生减值。 2011 年 7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发生的为购建该办公楼借入的专门借款利息 20 万元计入了在建工程成本。
(5) 丙公司 2011 年 1 月 1 日开始对某项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管理用固定资产进行改良, 改良过程中发生材料费、 人工等费用共计 60 万元。 改良工程于 2011 年 6 月 20 日完成并投入使用。 改良后, 该项固定资产预计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 该项固定资产的剩余租赁期限为 3 年。 对于该项改良后的固定资产, 丙公司预计其在剩余租赁期内每年的使用程度大致相同, 丙公司对自有的类似固定资产均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不考虑净残值)。
丙公司将上述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于发生时计入管理费用。
要求: 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判断丙公司上述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1) 事项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 2011 年 12 月 31 日,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实际支付款之间的差额应当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 事项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3) 理由: 丙公司应当在交付商品时, 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 3000 万元确定收入金额, 并将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600 万元作为“未实现融资收益”。
(4) 事项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5) 理由: 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研究阶段的费用不予资本化, 只能费用化并计入“管理费用” 科目。 故本题中的 32 万元应计入“管理费用”。
(6) 事项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7) 理由: 虽然在 2011 年 6 月 30 日该办公楼仍挂在“在建工程” 科目, 但它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故 2011 年 7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发生的为购建该办公楼借入的专门借款利息 20 万元不应该计入在建工程成本,而是应该计入“财务费用” 科目。
(8) 事项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 对非自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改良, 发生的费用支出金额较大时的资本化支出, 应该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在以后年度按照受益对象转入相应科目中, 不能直接计入到“管理费用”。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