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西方民主宪政体制下,在理论上经过选举产生的政府官员应当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保护者,应该按照公共利益的原则与要求选择公共行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的却并非如此,相反,由政府官员主导的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经常低于市场机制下的效率,换言之,人们看到的是政治、政策与官僚制度的失败或失效,或者“政府失灵”,造成“政府失灵”的原因可以归结为:
(1)关于“政治人”的人性的基本假定存在谬误
传统意义上的“超凡入圣的国家”实际上只是一种逻辑虚构,或者是一种道德神话,尽管强大,但不是神造物,仍只是一种人类的组织,因而并不具有无所不能和天然正确的自然取向。与此相联系,在这里做决定的人们即政府官员,与常人没有什么差别,这些人一样会犯错误,一样具有“经济人”的理性思维的利益取向。因此,“建立在道德神话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治理论一遇上‘经济人’这一现实的问题便陷入难以解决的困境”。
(2)政府具有犯错误的天然倾向。所谓“天然倾向”,主要指基于经济人的自利动机以及现实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政府决策失误或失败不可避免。
①政治家与选民都是经济人
在“政治交易”市场上,政治家必然要利用信息垄断、解释权和对程序的熟悉,以及基于利益交换的机构间合作,提出能够体现自身利益和价值观的提案,并设法使之通过,而选民虽然同样追求能够体现自身利益和价值观的提案,却不拥有对等的优势和能力,因而,很难有效地利用公民的选举权力来制约政府。
②利益集团影响
利益集团,尤其是拥有某种政治权势的利益集团,必然要利用它们所拥有的组织力量,以及潜在的政治权势,全面影响选民的意识和选择,间接推动政府做出有利于自身,不利于公众的决策。
③选举规则问题
由于普遍应用简单多数制的民主决策规则,即使政府提供的政策方案是最好的,决策结果所体现的只是中间选民的意愿,而不是最优。
④决策代价权衡
当“改变”的代价高于人们的获利预期时,人们是很难支持关于“改变”的决策的,尤其在短期利益少而代价高昂条件下,支持更加困难。问题在于,人们很可能因此而失去某种长期利益,甚至重大利益。
⑤扩大和延伸决策错误
决策错误已经显现,由于它或者对特殊利益集团有利,或者对保护决策者的政治利益有利,获益者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手段,包括伪造事实、制造假象,试图欺骗公众,进而导致扩大和延伸决策错误。
(3)政府具有低效率的天然倾向
政府的低效率,主要指政府不能制定和执行确保社会资源得以最佳配置的公共政策,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基本原因,既在于政治家和官员们天然的趋利动机,也在于现实制度的不可克服的官僚主义。他们认为,就民主宪政制度设计的目的而言,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及其官员承担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共职能,因而应当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进而最大可能地合理使用公共资源,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是因为:
①政治家和政府官员存在追逐个人利益的倾向
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包括个人的声望、威信、权威、成就等等,往往会利用模糊的制度规范,在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的名义下,滥用公共资源,造成公共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以至浪费。在最坏的情况下,官僚主义者会
攫取公共资源为个人所有或所用。因此,官吏越多,“官僚敛取物”就越多。
②缺乏竞争机制
除极少数竞选产生的政治家外,政府的部门领导人通常由任命(经议会认可)产生。由于这些被任命的政务官与政治家存在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不会因工作效率低而被解雇。在政府内部,由于精确考核政府绩效客观上存在困难,加之关于公务员的严格的职业保障制度,所以,常务官通常亦不存在因工作效率低而被解雇的危险。与此同时,政府和政府部门都是独特的,彼此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这样,既没有被解雇的危险,又没有因竞争而产生的压力,所以,官僚主义盛行。官僚主义的行为虽然明显有悖于社会利益,但却是为行为者带来自身利益的一种最佳方式。
③缺乏激励机制,尤其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在制度框架内,政府、政府部门、政府官员的行为不以盈利为目的,且与个人利益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他们没有最大可能地压缩公共活动成本的动机和有效的动力。其结果,过量供给普遍化,不仅使得社会通过税收支付的服务费用,超出了社会本应支付的限度,而且社会还不能享有与巨额公共支出相符合的公共服务。这种过量供给实际上是由纳税人承担并支付给某些特权阶层一种变相的集体补贴。
④缺乏监督机制
政府的唯一性决定了政府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政府的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此意义上,对政治家和政府官员的行为的监督往往是无效的。这是因为,政府的公共职能是复杂的,以至于尽管政府、政府部门、政府官员基于逐利动机,可以利用政府的垄断地位和封闭性,在供给公共产品时降低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价格,扩大产品规模,从而使所提供的公共产品超过合理的水平,却可以同时封锁关于公共产品的部分以至全部的真实信息,使得外部和内部的监督部门由于信息不完备而不能准确核算成本,不能准确评价绩效,进而导致监督权虚化,甚至导致监督者操纵被监督者。在监督机制无效的情况下,与利益集团相联系,政府、政府官员的“寻租活动”,是不可避免的。
⑤政府存在不断扩张的倾向
按照公共选择理论,政府扩张的社会动因集中在五个方面:供给公共物品和消除外部效应、对收入与财富进行再分配、平衡利益集团、增加官僚机构能力、财政幻觉。政府扩张的内在动因,则在于政治家和政府官员追逐利益的本性。在形式上,政府扩张主要表现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追求政府规模的最大化与公共开支的最大化,而在形式的背后,则是政治家和政府官员的切实利益。具体而言,政府规模的扩大,可以直接获得更多的财政预算或财政拨款,从而不仅增加自身经济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与此同时,随着政府规模的扩大,势必增加职位数,尤其是高阶职位数,进而,不仅普遍增加了个人得到提升的机会,而且扩大了个人的权力或支配力,以及包括加薪在内的各种获得利益的机会。问题还在于,在政府机构膨胀、公职人员增长的同时,公共财政开支也在无休无止地增加,不仅导致财政赤字,而且诱发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