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费信用的内涵
消费信用,又称消费者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给消费者用于消费支出的一种信用形式。随着生产力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消费品的供给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大量价格昂贵的耐用消费品逐步进入到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行列。对那些当前财富积累水平或收入水平不高的居民和家庭而言,往往很难在短期内靠自身的收入满足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资金需要,而对兼有投资品和消费品双重属性的住房则更是如此。如果仅依靠居民当前的收入和财富积累水平全款购买,则只会有很少一部分居民和家庭具有购买能力,整个社会的购买力会大幅下降。为提高居民部门对高价格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能力以及对住房的消费和投资能力,消费信贷应运而生,并已经发展成为提高居民部门当期消费能力的重要手段。
(2)消费信用的形式
①赊销。赊销是工商企业对消费者提供的短期信用,即以延期付款的方式进行销售,到期后一次付清货款。
②分期付款。分期付款是指消费者购买消费品或享受相关服务时,只需支付一部分货款,然后按合同条款分期支付其余货款的本金和利息。一般来说,分期付款方式多用于购买房屋、汽车或各种高档耐用消费品,属中长期消费信用。
③消费贷款。消费贷款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对消费者发放的贷款。消费贷款的期限一般比较长,最长可达30年,属于长期消费信用。
(3)消费信用的作用
消费信用的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耐用消费品供给快速增加与居民当期购买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这对于促进耐用消费品生产、帮助居民提前实现较高的生活水准、促进现代科技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产品更新换代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在宏观层面,消费信用的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其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
a.调节总供求。消费信用是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商品销售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调整消费信用的规模和投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消费需求的总量和结构,有利于市场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
b.针对某些领域和部门进行结构上的调节,从而起到促进或者限制某些领域或经济部门发展的作用。如在经济总量大致平衡但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可以限制对过热部门的消费信贷规模,提高其进入门槛,而对相对疲软且需要鼓励其发展的部门而言,则可适当增加消费信贷的投放规模,降低其进入门槛。
②在微观层面,消费信用则是帮助个人实现生命周期内财务安排的最有效途径。
消费者在当前财富积累水平不足、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暂时无法承担大额消费支出,如果等到财富积累和收入水平足够高时才去消费,则生活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失去最佳的时机。此时,消费信用的介入恰恰提供了将未来的预期收入用于当前消费的有效途径,为人们在生命周期内进行财务安排提供了可能。
③消费信用还可能产生负面作用。
a.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倾向于掩盖消费品的供求矛盾,容易导致虚假需求,向生产者传递错误信息,导致某些消费品的生产盲目发展,严重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和产品的大量积压。
b.过量发展消费信用很容易导致信用膨胀。由于消费信贷是基于未来的收入预期,是将未来的收入拿到当前来集中消费,如果对消费信贷发放的规模和节奏控制不当,很容易导致某一时期信贷投放规模过大,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这在经济繁荣时期尤其如此。
c.由于消费信用是对未来购买力的预支,如果消费信贷的借款人对未来预期收入发生严重的误判,则会使得借款人的债务负担过重,甚至会导致其生活水平下降,从而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