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体性治理范式
整体性治理范式是指强调以问题解决作为一切活动的逻辑,使得整体性治理必须充分利用包括政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专有资源和比较优势,自发生成多变的网络治理结构。在此网络结构中,协调、整合和信任机制是整体性运作的关键性功能要素。
(2)整体性治理范式诞生的原因
从理论渊源来看,整体性治理的出现既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衰落以及19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改革所造成的碎片化的战略性回应,又是一定意识形态的折射,还是合作理论的一种复兴,只不过其内容要更加复杂。
①整体性治理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它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衰落和新公共管理改革过程中造成的严重碎片化的战略性回应。传统公共行政范式适合于大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管理,也是管理大规模人口所必需的。但是,这一范式不适应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要求,因而其影响日渐式微。以鼓吹分散化、竞争和激励机制为标签的新公共管理范式在满足信息社会的推进对效率要求的同时,也彰显了一个公共领域破碎化时代的到来。
②整体性治理风行于西方国家还有着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新工党对第三条道路理论情有独钟,整体性治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第三条道路这一政治思潮在行政改革层面的折射。第三条道路力图超越传统左与右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以适应社会现状和发展的需要。在第三条道路的影响下,工党政府所推行的整体性治理,既主张继续借鉴企业竞争文化与市场机制来实现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高效性,也提倡通过协商、协调、整合与合作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平等、公正等民主价值。
③整体性治理理论也是传统的合作理论和整体主义思维方式的一种复兴。当前,面对复杂化、动态化、多样性世界的挑战,整体主义思维再度风靡学术界。整体主义思维方式和合作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行之有效并有广泛应用的传统方法和论域。
(3)整体性范式诞生的合理性
①从协调的角度看,整体性治理的治理结构既不能是以权威和行政命令为协调手段的科层制,也不可能是合同制和契约关系的市场组织,整体性治理与网络状结构是耦合的。通过网络状结构的整合和优化,整体性治理将高水平的公私合作特性与充沛的网络管理能力相结合,然后利用技术将网络连接到一起,并在服务运行方案中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权。由此,整体性治理实现了跨界合作的最高境界。
②整体性治理的核心思想在于,借助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立足于整体主义思维方式,通过网络治理结构培育和落实协调、整合以及信任机制,充分发挥多元化、异质化的公共管理主体的专有资源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强大合力,从而更快、更好、成本更低地为公众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无缝隙的公共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