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吉登斯认为自己建立的结构化理论,既不是哲学也不是社会学,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社会理论”,它涵盖了各门科学所共同关注的那些论题。这些论题的宗旨是探讨人的行动与行动中的自我的性质,研究应该如何从概念上理解互动及其与制度的关系,努力把握社会研究的实践意涵。 (1)结构化理论的目的 首先是要清除蕴涵在解释学、功能主义、结构主义、进化理论等思潮里面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整体论与个体论、决定论与唯意志论之间的二元对立,用结构二重性代替二元论。 (2)结构化理论的基本立场 结构化理论的基本立场就是结构二重性。结构二重性是指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又是这种行为的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这足以成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标志性观念。在这种基本立场关照下,社会理论的任务便在于考察行动是如何在日常的环境条件下被结构化,同时,行动又是如何通过本身的作用将这种结构化的特征不断地再生产出来。 (3)结构化理论主要概念 ①反思性的行动“流” 吉登斯分析的起点是行动与行动者,但这里的行动、行动者都带有很明确的能动作用的意涵,强调社会行动者在日常行动当中表现出的技能和资格能力(即有能力表现出作为社会成员理应具备的技能),以及对行动过程的反思性调控。 ②例行化的日常生活 我们置身其中的日常生活表面上看来纷繁复杂,但在各种凸显出来的突发性或特殊性事件之外,更多的是为我们所熟视无睹的惯常经验。正因为它们所具有的惯常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以一种不言而喻的方式体验着它们的。即使是似乎充斥着新鲜的现代生活,由于各种制度对人的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反而更加统一地被安排在不为人所察觉的严密秩序之中。这种例行化的状态符合人类的某种原始的生存需要,他称这种需要为本体性安全。 ③社会互动的各个维度 在结构化理论中,社会互动包括三个要素:意义,规范和权力。行动相应地同时具有沟通、规范、转化三种特性。吉登斯本人建立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图式: a.在互动过程中,行动者彼此交流着意义,通过各自利用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相互理解的意义框架,实现沟通的目的,在结构的层面上可以通过语义的规则分析其中的意义。 b.行动者的日常互动无不体现出权力的作用,并以各种机构为中介来保证获取某种特定的后果,在结构层面上体现为支配机制。 c.以规范为媒介,行动者在互动中彼此施加一定的约束,而这些规范在结构层面上体现为具有道德意涵的强制性规则,从而通过合法化的过程成为合法性的象征。 ④系统、结构与制度 a.社会系统是由通过时空再生产出来的行动者或集合体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的。 b.结构指的是循环反复地卷入社会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要素,包括各种规则与资源。 c.制度指的是深入而持久地嵌入时间与空间,并通过规则与资源建构社会系统的持续性的实践活动。 ⑤时间与空间 a.结构化理论中的每一个时点,都是三重时间的综合体现,各自反映了社会互动的或然性(权宜性)特征的不同方面:一是社会行动者(带有权宜性)完成的互动的即时环节;二是作为有生命的人类有机体的存在;三是世代之间的制度长时段生产。 b.吉登斯引入了区域化、场所、定位过程(取代角色)、面对面互动与共同在场、在场可得性等观念,将时间、空间、人的日常接触及其所蕴涵的结构性特征融会在一起。可以说,单独地谈时间或空间,在结构化理论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⑥整合与变迁 a.“整合”,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聚合”或“共识”,而是实际互动的“交互性”。社会整合指的是体现在面对面互动当中的系统性,是社会组织过程中时空在场的体现;系统整合指的是体现在集合体关系中的系统性,它以社会整合为前提,但不能必然地从社会整合的机制中推演出系统整合的支配机制来。 b.吉登斯始终坚持人类实践形态的多样性,提出要完整地理解人类行动的能动作用,就必须结合分析行动在具体历史限定背景之中的形态,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变迁历史并不是按照进化的既定“模式”逐步展开的。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