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甲、乙两位老师的提问
甲、乙两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小肠解剖结构的教学中分别提出了如下问题:
甲老师:
1.小肠的内表面是不是有许多环形的皱襞?
2.皱襞表面是不是有很多绒毛?这些绒毛增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对不对?
3.绒毛内和小肠内壁是不是有很多毛细血管?
4.小肠的这些结构与它的吸收功能具有什么关系?
乙老师:
1.小肠的内表面具有什么结构?
2.这些结构的特点是什么?与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何关系?
3.从小肠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上你想到了什么?
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甲老师的提问特点。
甲老师提问的问题缺乏启发性,采取设问的形式,将需要学生观察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进而提问“对不对”“是不 是”,不利于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乙老师的提问特点。
乙老师提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观察小肠内表面结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才能发现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皱襞:在 观察后提问结构特点、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符合课程 改革对于课程实施的要求。
针对其中一位教师的提问提出改进的建议。
建议甲老师改变提问方式,第一题改为提问学生小肠内表面观察到哪些结构,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取知识:第二题在第一题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第三题与第四题提问绒毛与小肠内还有哪些结构,这些结构与小肠的哪 些功能相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到主动地思考,掌握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