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历史上,有关因茶制宜选配茶具的记述是很多的。唐代陆羽通过对各地所产瓷器茶具的比较后认为“邢不如越”,这是因为唐代人们喝的是饼茶,茶须烤炙研碎后,再经煎煮而成,这种茶的茶汤呈“白红”色,即淡红色。一旦茶汤倾入瓷茶具后,汤色就会因瓷色的不同而起变化。“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都不宜于用来喝茶。而越瓷为青色,倾入“淡红”色的茶汤,呈绿色。陆羽从茶叶欣赏的角度,提出了“青则益茶”,认为以青色越瓷茶具为上品。而唐代的皮日休和陆龟蒙则从茶具欣赏的角度提出了茶具以色泽如玉、又有画饰的为最佳。
从宋代开始,饮茶习惯逐渐由煎煮改为“点注”,团茶研碎经“点注”后,茶汤色泽已近白色了。这样,唐时推崇的青色茶碗也就无法衬托出“白”的色泽。而此时作为饮茶的碗已改为盏,这样对盏色的要求也就起了变化:“盏色贵黑青”,认为黑釉茶盏才能反映出茶汤的色泽。宋代蔡襄在《茶录》中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燲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蔡氏特别推崇“绀黑”的建安兔毫盏。
明代,人们已由宋时的团茶改饮散茶。明代初期,饮用的芽茶,茶汤已由宋代的“白色”变为“黄白色”,这样对茶盏的要求当然不再是黑色了,而是时尚的“白色”。对此,明代的屠隆就认为茶盏“莹白如玉,可试茶色”。
清代以后,茶具品种增多,形状多变,色彩多样,再配以诗、书、画、雕等艺术,从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的高度。而多茶类的出现,又使人们对茶具的选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说来,饮用花茶,为有利于香气的保持,可用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饮用乌龙茶则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饮用红碎茶与工夫红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来泡茶,然后将茶汤倒入白瓷杯中饮用;如果是品饮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细嫩名茶,则用玻璃杯直接冲泡最为理想。此外,冲泡红茶、绿茶、黄茶、白茶,使用盖碗,也是可取的。
单选题
陆羽说“邢不如越”是指邢瓷:
单选题
根据本文,唐代和宋代制作茶汤时都需要将茶:
单选题
根据本文,皮日休平时最喜欢用什么样的茶具?
单选题
根据本文,从唐代到明代,茶具的流行色是怎样变化的?
单选题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