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人民日报》2013年4月30日头版发表评论《网络舆情并不完全等同现实民意》,你怎么看待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网络世界的“众声喧哗”?如何改善网络舆论生态,使其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研)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之间的关系 ①网络舆论是一种比较广泛的民意表达。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的总和。首先,网络为普通公民提供了充分表达意见和看法、充分沟通的平台,是网民观点态度的集中体现。其次,网络由于传播范围广、进入门槛低,吸引了更多人参与事件,从各人不同的知识、需求出发进行深入讨论,往往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判断,推动事件真相的揭示和传播。我们可以认为,网络舆论是一种比较广泛的民意表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②网络舆论所反映的民意是有偏差的,并不完全等于现实民意。一方面,目前中国网民在年龄、地域、职业等方面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即使网民群体在趋向多元化,但尚未覆盖社会的所有阶层,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社会阶层,同时又由于“沉默的螺旋”导致网络舆论表面一致性仍然广泛存在,因此,网络舆论显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个人在网络中的态度表达和观念陈述往往会扩大情绪性和非理性,带来行为主体的非理性倾向。因此,网络舆论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民意。 (2)网络世界的“众声喧哗”现象分析 网络世界的众声喧哗,是因为网络促使传播权力发生转移,重新构造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的沟通模式。 ①传统体制下的信息沟通和利益表达基本是从上到下的垂直性、从传者到受众的单向性。高层信息落实到基层,也有可能会发生执行面上的扭曲。反之,基层的利益表达,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存在由下到上利益表达的困难和高成本。 ②网络使普通公民个体可以自由使用表达观点的传播工具,降低了话语表达的准入门槛,使得民意往往能够突破传统体制、突破空间场地等有形世界对利益表达的限制和约束。网络基本上实现了超越空间性和跨越层次性的可能,有助于社会结构从纵向金字塔形态向横向的扁平化改变,由下到上的信息渠道促进了基层社会利益的直接表达,从而出现了网络世界的众声喧哗。 (3)改善网络舆论生态的措施 网络舆论虽然为民意表达提供了一种有益渠道,但也伴随着网络谣言、侵犯隐私、群体极化、网络人身攻击、网络暴力等非理性、不文明现象。因此,在未来应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能量,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使之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4)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 ①网络管理层要依法、科学有效地管网用网。要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 ②完善网络舆论的政府参与机制。政府要转变“控制”“删除”的网络舆论管理观念,寻求平等对话机制,建立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快速回应机制,发展政务微博,打通体制内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把党和政府的决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等传播到微博或其他新媒体平台。 ③完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网络舆论话语,打击不良信息。制止和管理制造虚假信息甚至是恶意散播谣言的网民,约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制裁恶性的网络暴力事件。特别要警惕别有用心的所谓“水军都督”,在网络上肆意传播虚假信息,操纵舆论,严重践踏社会底线和公众道德良知。 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加强互动与协作,强化媒体责任,传播社会“正能量”,共同打造网络主流舆论阵地。多元舆论场上,传统媒体需要发挥“专业队”角色,权威性言论的第一时间发布,有利于避免谣言、流言等泛滥、影响社会稳定。 ⑤培养能够把握舆论导向的“意见领袖”,要鼓励专业人士理性建言,让更好的智慧、见识引导大众,让普通网民的“沉没之声”发声,形成具有建设性的“真”民意,树立网络舆论良好风气。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