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钟才欣同学试图探讨环境温度是否影响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机制,目前查阅到四篇相关文献,摘要如下:
[1]Williams和Bargh(2008)的研究证明了触摸热物体(如热咖啡杯)的被试会对陌生人产生人际温暖的知觉,也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因为物理温暖增加了人际温暖。
[2]Zhong(2008)发现不仅物理温度会影响心理温度,在体验到心理冷漠(如孤独情境的回忆)的时候,个体也会通过寻找更高的物理温度来进行补偿(如更高温度的洗澡水、更高温度的食物),并且此过程完全是人无意识完成的。
[3]Seppanen(2006)通过元分析考察了办公环境温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发现22摄氏度时工作绩效最高,若温度过高和过低,都会使得工作效率下降。
[4]辛自强和徐啸尘(2013)对214名大学生被试的测量结果表明:处于“温暖”(即高于舒适温度,通常人体舒适的室温范围大致在18摄氏度-25摄氏度)房间内的被试较“略冷”(低于舒适温度)房间内的被试而言,在假想信任博弈中愿意给予被信任者更多金钱、有更高的人际信任水平。
【问题】假如你是该同学,请根据上述文献和研究目的完成如下任务:
(1)问题提出:基于简要的文献综述,围绕温度和消费的关系,选取合适角度,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简要设计一份研究方案。
无(1)问题提出:处于“温暖”(即高于舒适温度,通常人体舒适的室温范围大致在18摄氏度-25摄氏度)环境的消费者是否比处于“略冷”(低于舒适温度)环境中的消费者付出更多金钱进行消费。
(2)研究设计:①研究目的:探究温度对于消费的影响
②研究假设:处于“温暖”(即高于舒适温度,通常人体舒适的室温范围大致在18摄氏度-25摄氏度)环境的消费者比处于“略冷”(低于舒适温度)环境中的消费者付出更多金钱进行消费。
③自变量:被试所处的环境(30摄氏度与13摄氏度)
④因变量:消费的金钱数
⑤控制变量:被试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状况;消费方式;实验中除温度外的其他环境因素等
⑥实验设计:选取60名大学生被试,每月零花钱1500元,男女各30人。征得校园超市的同意,将超市温度分别调成30摄氏度、13摄氏度。采用被试内设计,60名大学生被试既在30摄氏度条件下进行现金消费,又在13摄氏度条件下进行消费。两次消费间隔不超过一个星期。实验主试充当收银员,在被试结算的过程中,记录每个人所消费的金额。
⑦结果预期:处于“温暖”(即高于舒适温度,通常人体舒适的室温范围大致在18摄氏度-25摄氏度)环境的消费者比处于“略冷”(低于舒适温度)环境中的消费者付出更多金钱进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