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观经济理论中,特别是其中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要依赖于一个隐含的假定: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没有影响,即不存在“外部影响”。换言之,单个经济单位从其经济行为中产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被看成就等于该行为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但是,在实际经济中,这个假定往往并不能够成立。在很多时候,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而得到补偿。此时,这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另一方面,在很多时候,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这个人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
(1)外部影响导致资源配置失当
①外部经济情况下的资源配置失当
假定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为Vp,该行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为Vs。由于存在外部经济,故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Vp<Vs。如果这个人采取该行动所遭受的私人成本Cp大于私人利益而小于社会利益,即有Vp<Cp<Vp,则这个人显然不会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有利的。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帕累托最优状态没有得到实现,还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如果这个人采取这项行动,则他所受损失部分为(Cp-Vp),社会上其他人由此而得到的好处为(Vs-Vp)。由于(Vs-Vp)大于(Cp-Vp),故可以从社会上其他人所得到的好处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行动者的损失。结果是使社会上的某些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的状况变坏。一般而言,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②外部不经济情况下的资源配置失当
假定某个人采取某项活动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分别为Cp和Cs。由于存在外部不经济,故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Cp<Cs。如果这个人采取该行动所得到的私人利益Vp大于其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即有Cp<Vp<Cs,则这个人显然会采取该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观点看,该行动是不利的。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帕累托最优状态也没有得到实现,也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如果这个人不采取这项行动,则他放弃的好处即损失为(Vp-Cp),但社会上其他人由此而避免的损失却为(Cs-Cp)。由于(Cs-Cp)大于(Vp-Cp),故如果以某些方式重新分配损失的话,就可以使每个人的损失都减少,亦即使每个人的“福利”增大。一般而言,在存在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图5具体说明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是如何造成社会资源配置不当的(其他类型的外部影响亦可同样分析)。图中水平直线D=MR是某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MC则为其边际成本曲线。由于存在着生产上的外部不经济(例如生产造成的污染),故社会的边际成本高于私人的边际成本,从而社会边际成本曲线位于私人边际成本曲线的上方,它由虚线MC+ME表示。虚线MC+ME与私人边际成本曲线MC的垂直距离,亦即ME,可以看成是所谓的边际外部不经济,即由于厂商增加一单位生产所引起的社会其他人所增加的成本。竞争厂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其产量定在价格(亦即其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处,即为X*;但使社会利益达到最大的产量应当使社会的边际收益(可以看成为价格)等于社会的边际成本,即应当为X**。因此,生产的外部不经济造成产品生产过多,超过了帕累托效率所要求的水平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