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1.题目:烷烃
2.内容:
烷烃的化学性质与甲烷类似,通常较稳定,在空气中能点燃,光照下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烷烃中最简单的是甲烷,其余随碳原子数的增加,依次为乙烷、丙烷、丁烷等。碳原子数在十以内时,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依次代表碳原子数,其后加“烷”字;碳原子数在十以上,以汉字数字代表,如“十一烷”。
相邻烷烃分子在组成上均相差一个CH2原子团,如果烷烃中的碳原子数为n,烷烃中的氢原子数就是2n+2,烷烃的分子式可以用通式CnH2n+2表示。像这种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甲烷、乙烷、丙烷的结构各只有一种,而丁烷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如图3-5所示)。虽然两种丁烷的组成相同,但分子中原子的结合顺序不同,即分子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就有差异,属于两种不同的化合物。分子里碳原子相互结合形成的直链丁烷,称为正丁烷,分子里碳原子相互结合形成的带支链的丁烷,称为异丁烷。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球型分液漏斗和梨型分液漏斗。
观察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梨型分液漏斗颈短,斗体更大。
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梨型分液漏斗在参与实验过程之前需要检漏,以便确定是否可以使用。
教师讲解梨型分液漏斗的检漏操作。
学生实验。
教师引导用梨型分液漏斗来做一个新的液液分离的实验操作,分离碘水中的碘单质。
学生思考讨论萃取的原理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提出问题:把碘水中的碘提取出来要选择四氯化碳做萃取剂的原因
学生回答:因为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较大,且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也不发生反应,可用做萃取剂。
提出问题:结合视频中的演示实验,总结萃取实验的操作步骤。
学生回答:(1)用量筒量取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mL四氯化碳,盖好玻璃塞。
(2)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震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提出问题:萃取前后,分液漏斗中颜色是如何变化的,萃取后,上下层溶液分别含有什么
学生回答:萃取前漏斗中是碘水呈黄褐色,萃取后液体分为两层,上层颜色变淡,下层紫红色,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
提出问题:思考萃取后溶液上下层如何分离,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下层溶液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目的是能使得到的目标产物更纯净。
分液实验。
(三)拓展提升
学生萃取碘水中的碘,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所学。
学生课下总结学过的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