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门捷列夫的图片,并讲述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问题探究,讲授新课
1.教师请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元素周期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元素。
2,教师提出问题:元素周期表中有多少种元素结构如何
3.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发现元素周期表中共112种元素,7横行,18纵行。
4.教师介绍周期、主族、副族、八族、零族的概念。并请同学们总结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数,主族数,副族数等。学生发现元素周期表包含:七个周期,七个主族,七个副族,一个八族,一个零族。
5.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周期元素的种类。引导学生发现短周期、长周期和不完全周期。
6.教师请学生分组绘制不同周期中所有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7.学生通过绘制同周期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总结出:周期数=核外电子层数这一-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主族元素的原子之间的关系,学生总结得出: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这一规律。
9.教师提出问题:元素周期表是如何排列的呢学生通过对周期关系,族关系的分析得出结论。
三、习题拓展,巩固新知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习题,将学生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深化。
四、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并做情感态度的升华。
五、紧扣主题,扩展延伸
请学生课下绘制前四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尝试探究他们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七个周期,七个主族,七个副族,-一个八族,一个零族
存在关系
周期数=核外电子层数
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
一、问题导入,激发情感
1.教师提出问题:硫酸和硝酸都具有酸的通性,具体有哪些
2.学生总结酸的通性,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实验室里用金属和酸的反应制取氢气时,往往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这是为什么
二、实验探究,讲授新课
1,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浓硫酸的吸水性与脱水性。
2.教师提出问题:在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中,产生的具有刺激性气体是什么呢学生根据元素守恒及二氧化硫的性质,推测生成的气体为二氧化硫。
3.如果生成的气体为二氧化硫,体现硫酸的哪些特性呢学生通过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推测浓硫酸可能具有强氧化性。
4.教师演示铜与浓硫酸加热的反应,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5.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总结出浓硫酸具有氧化性,可以与铜生成二氧化硫,进一步确定浓硫酸具有氧化性的猜测。
6.教师进一步解释浓硫酸与蔗糖反应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硫的原理。
7,浓硫酸不能和活泼金属制取氢气时因为它的强氧化性,硝酸是否具有一样的性质呢
8.学生观看浓硝酸与稀硝酸分别与铜反应的视频实验,组内谈论。
9.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浓硝酸与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可以与铜反应生成氮的氧化物。
三、习题拓展,巩固新知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习题,将学生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深化。
四、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并做情感态度的升华。
五、紧扣主题,扩展延伸
请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浓硫酸与浓硝酸的应用。
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