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①导入期
在这一阶段,创新产品刚生产出来,这时对新产品的国内需求弹性较低,需求量相对较大,生产者只是少数垄断技术的厂商,这些厂商拥有垄断地位,属卖方市场。
在新产品的引入阶段,生产是非标准化的,产品差异性明显,生产规模较小。生产主要是满足国内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不存在国际贸易,或者只有规模非常小的国际贸易活动。由于产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收入水平,所以在新产品引入阶段,即便存在小规模的国际贸易,也主要是集中在收入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
②成长期
在这一阶段,技术已经成型并已开始扩散,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从研发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内的资本成为生产的关键投入。生产阶段的转化和生产特征的变化,使得生产过程中的规模经济效应越来越明显。此外,在创新国内部,新进入的厂商不会受到技术约束,市场竞争程度不断提高。产品价格弹性提高,出现一些国内模仿者,这使得企业必须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成本和增加竞争力。生产的增加带动出口的增加,包括对其他发达国家的出口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并逐步达到高峰。产品开始由技术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生产逐步标准化。
在成长阶段,因为面临国外的竞争,所以创新国企业开始选择服务国外需求的最优方式。基于对国际贸易成本的考虑,会在本国生产并出口、到目标市场投资生产并在当地销售和对外技术转让这三种方式之间进行权衡选择。
③成熟期
成熟期,即进入标准化阶段。这时产品的生产技术完全标准化,由于技术已凝聚在标准化的机器设备中,通过购买这些标准化的机器设备就可以获得全部生产技术和工艺,产品之间无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成本成为决定竞争结果的关键因素。拥有劳动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扩大生产,并开始向发达国家出口。包括创新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不断降低,并从出口逐步变为进口。
在这一阶段,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对产品已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市场开始变成买方市场,生产已专门化。而且外国厂商开始大量模仿生产该产品,创新国垄断地位已逐步丧失,出口开始大幅度下降,模仿国产品在第三国已开始取代创新国产品。
④衰退期
到达衰退期后,模仿国开始向创新国出口,创新国逐步退出生产,成为净进口国。由于这种创新产品在创新国已完全失去竞争优势,因此创新国已着手研究开发新的产品。
四个阶段在创新国结束后,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创新国基本完结,但在其他国家并未完结,仍在继续。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启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首次将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纳入一个分析框架,同时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地位。该理论的特点是:
①将垄断优势与区位选择结合起来作综合分析,较为全面地阐释了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与区位选择之间的动态关系;
②说明企业的比较优势会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发展而发生动态变化,旨在启发各国顺应产品生命周期,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开展跨国生产和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不足在于:
①理论的出发点是二战后美国跨国公司在西欧的直接投资,因此难以解释后起投资国如西欧、日本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与规律;
②无法解释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建立起来以后遍及全球的投资行为,也无法说明非替代出口的投资增加以及跨国公司海外生产非标准化产品的现象;
③从目前全球直接投资的存量和流量来看,其中大部分是发生在美国、欧盟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产业内的双向投资行为,对这一现象该理论无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