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试论黄宗羲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思想。
【正确答案】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所谓法。三代时候,法为“天下之法”,是为天下人谋求利益而制定的法。三代以后的法是“一家之法”,是为了满足一家一姓的私欲而制定的法,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制定的。他们将天下当做自己的财产,欲“藏天下于筐箧之中”,“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所以法不得不密,而法制定得越严密,天下就越混乱。“前王不胜其利欲之私以创之,后王或不胜其利欲之私以坏之。坏之者固足以害天下,其创之者亦未始非害天下者也。”也就是说,这些法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损害人民的。 所以黄宗羲提倡改革“一家之法”为“天下之法”。他认为“有治法然后才能有治人”。即必须有一套完备正当的法律,才能有好的政治。如果法制度很糟糕,即使有才能的人也会受到法的约束,不能很好发挥自己的才能,只好谋求苟安,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 那么如何改革呢?黄宗羲提出了恢复学校,并使其成为议政的机构:“必使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然后设立学校之意始备。”在他看来,有了学校议政的保障以后,“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也就是说,要改变皇帝一个人专政的“家天下”的局面,而实行平民议政,一切是非由学校公议来决定。同时,学校的学官也不能由政府任命,而由公众推选出来。郡县的学官,由著名的儒者担任。太学的祭酒,由大儒来担任,其地位和宰相相等。祭酒同时是皇帝的师傅。每个月初一,皇帝、宰相和六卿都要去听太学的祭酒讲课。政治有了失误,祭酒可以直言不讳。地方的官员也必须到各级学校,听学官讲课。学官对当地官员的政事,“小则纠之,大则伐鼓号于众”。也就是说,包括皇帝在内的各级政府官员都要接受学官的监督。 黄宗羲所谓的学校,有议政的权利和监督权,还有舆论培养、导向、决定是非甚至决定官员任免的权利,可以说是广大士人参予政权的一个机构,在功能上相当于西方的议会。尽管在当时只是一个设想,还无法实现,但是对于限制封建独裁、君主专制来说,还是具有进步的作用的。黄宗羲的这种想法,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愿望。他主张限制皇帝的权利,扩大宰相的权利,改变传统的君臣关系,让人民参与政治,监督政府,为人民谋利益。虽然黄宗羲并没有主张取消君权,只是寄希望于将来的“圣王”,但是他的思想中表现出来的民主思想,还是值得肯定的。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