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范文]
再造产业优势 重振中国制造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大工业生产带来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工业产品充斥全球见证了美利坚的崛起,制造业领域的进步成就了所谓的日本奇迹,经济大国的兴起无一不是依靠制造业的崛起,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做支撑,就不可能有经济大国和强国。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重振中国制造业,意义深远。
面临来自欧美的“再工业化”和东南亚国家更低人力成本的“双重挤压”,种种现象都在说明着这样一个现实,过去支撑中国制造极速飞奔的条件已经逐步消失,唯有于新环境中深思其内在规律,笃行科学发展之道,方能再造产业优势,重振中国制造。
再造产业优势,要寻一条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之路。如果仔细审视,隐藏在中国制造光环之下的是环境和人力的透支,这种发展模式注定不可能长久。将自己绑定在由西方国家控制的价值链中,巨大的消耗换来的仅仅是微薄的收益,而从价值链下游逐步升迁的路线始终只是一块看着好看的纸上馅饼。走自我研发之路,自我品牌创造之路,将财富的金钥匙紧紧攥在自己手中,才是正道。改革教育体制,完善职业培训体系,以全球眼光打造高质量的人才团队,发展高技术含量的装备制造和先进制造业,让中华民族的智慧真正在制造业的价值创造中发光发热,才能打开一条创造力支撑的中国制造之路。
再造产业优势,要抓住技术转型的历史机遇。新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产业生态,更深深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电商、移动互联,这些不仅仅作为新闻和娱乐而存在,更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产业世界。将互联网的思维融入制造,将研发变成与客户交流互动的狂欢,将产品推广到客户的心灵深处,这样才能彻底将制造业变成与网络密切相连的财富活动。欧美“再工业化”战略的提出,不乏要将实验室与制造车间熔为一炉的战略构思。结合中国现实,融合互联网科技,新技术驱动的制造业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实业救国曾是先辈的口号,从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到民国时代的实业先驱。再到改革开放的创业浪潮,实业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希望和梦想。如今,曾经风行世界的中国制造正在洗尽铅华,焕发其蓬勃的创造力,借助新时代的技术火炬,大踏步走向辉煌!
一、立意结构
1.立意
总论点——于新环境中深思其内在规律,笃行科学发展之道,再造产业优势,重振中国制造。
分论点——再造产业优势,要寻一条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之路;再造产业优势,要抓住技术转型的历史机遇。
2.结构
解决问题型。本文的特点是结构严谨,分析和对策的糅合,探讨的是严肃的经济命题,不是泛泛地说理,分析中有对策;中国制造、产业优势都是抽象的概念,需要宏观上去把握,不是洋洋洒洒空谈对策,而是对策中有分析。
文章从历史和国际的大背景入手,以美日英经济大国的兴起为例,阐明在新时期重振中国制造的重大意义,作为开头段落显得起点高远。
接下来,笔锋回转,谈了当前国际和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凸显了我国制造业的尴尬和危机,引出总论点。
接着从要寻一条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之路和要抓住技术转型的历史机遇两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对策部分强调自主研发和把握技术革命机遇的重要性。
最后,联系到实业救国和中国梦作结,体现了文章的历史底蕴和理论高度,并展望未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知识储备
2014年中国制造业的困境
1.由供不应求到产能过剩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属于卖方市场。现在出现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是连续几年来投资过快增长,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模式不合理。2008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用四万亿的“天量投资”无疑给中国疲软的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虽然短期内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却导致很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现在中国的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已有目共睹,甚至在高铁、太阳能,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也因为疯狂投资、不重视技术研发等原因而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2.由粗放式生产到产业升级
中国很多的中小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粗放式的生产和管理是其原始基因。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必然要求企业进行产业升级,这也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的核心是管理升级,即在管理上通过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向产业链的上游进军,真正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
3.从成本优势到微利时代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土地成本很低,政府有很多的优惠政策等。当时制造业的成本低,利润空间较大,“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价格优势,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工厂”。但如今中国制造业的黄金发展期已过,真正地进入了微利时代。“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成了“低端廉价”的代名词,技术含量很低,加上中国的人口红利的优势行将消失,现在制造型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只有10%左右,有的甚至更低,大量的中小制造型企业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
4.从蜂拥投资到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是经济规律使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革开放的闸门洞开,中国本土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加上地方政府的“超国民待遇”,导致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较低,外资汹涌而入。如今随着中国各种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制造业开始向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中国的产业转移,在国际层面上是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向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等地区转移;在国家层面上是由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产业转移的压力更是巨大,广东省2009年提出的“双转移”是产业转移在区域上的表现。产业转移对中小企业资金、技术、成本等挑战很大,但不管企业愿意与否,产业转移的步伐早已开始。
三、精彩语句
1.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大工业生产带来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工业产品充斥全球见证了美利坚的崛起,制造业领域的进步成就了所谓的日本奇迹,经济大国的兴起无一不是依靠制造业的崛起,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做支撑,就不可能有经济大国和强国。
2.将互联网的思维融入制造,将研发变成与客户交流互动的狂欢,将产品推广到客户的心灵深处,这样才能彻底将制造业变成与网络密切相连的财富活动。
3.实业救国曾是先辈的口号,从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到民国时代的实业先驱,再到改革开放的创业浪潮,实业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希望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