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民俗文化主题 [背景材料] 某地一位刚结婚的年轻人说:“结婚闹得越凶说明人缘越好,喷彩带的不如喷可乐的,喷可乐的不如喷灭火器的,现在就这风气,很讨厌,但谁都拿它没办法。”社会科学院W教授表示,这种现象折射出民俗在时代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变异。不是在古典民俗基础上的接续和进化,而是价值失落、文化精神缺失导致的退化。“关注民俗,让民俗摆脱恶俗,这个意义肯定要大于修建一些复古建筑。” “所有的民间文化都是自发的,人们有这种感情,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老百姓是自己文化的主人,也是文化创造者,所以我们需要千方百计地唤起老百姓对自己文化的感情,这是非常重要的。”冯骥才说,民俗起源于民间,因此保护民俗最重要的是要唤起老百姓对民俗的感情,要唤起老百姓对文化的一种自觉和热爱,亲近并重温历史。 [习题] 传承了千百年的民俗既是老百姓共同认可的情感方式,也是一种心灵生活方式。冯骥才先生曾提到,“保护民俗需要唤起老百姓对民俗文化的感情”。请结合“背景材料”,以“莫让民俗恶俗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莫让民俗恶俗化

“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文化表达,民俗文化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承载着文化的血脉,表达着民族的精神,彰显着国家的软实力。
然而,随着生活的现代化、多元化和外来文化交流的日益便捷和频繁,中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意义丧失,内涵空洞,甚至变异为“恶俗”的代名词。祭奠奢侈却无哀思,婚礼狂欢却无爱情,节日破费却无温情。为了避免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被随意改造、哗众取宠和过度开发,需要“软硬兼施”,从提高意识和制度管理两方面做出努力。
遏制民俗恶俗化,需要“软环境”的建设。唤醒公众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是打造“软环境”的关键。传统社会的教化手段是从典籍熏陶到社庙说书,从戏曲故事到宗教仪式,而民俗文化却是口口相传、代代相承,这种文化培养了民族的独特性,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社会的解体伴随着民间文化的衰落,致使很多人缺乏对中华民族民间风俗文化应有的了解,导致他们传统文化观念日渐匮乏。要想在新的时代继承我们的优秀文化,必须结合时代特色,导入传统精神内涵,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唤醒公众的自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创建“软环境”,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的精髓。
遏制民俗恶俗化,需要“硬管理”的匡正。仅仅依靠公众的自觉意识,无法有效遏制民俗文化的恶俗化,还需要政府切实有效的执法行为。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民俗文化保护机制,研究和制定民俗文化的保护政策,使民俗文化保护呈现协调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同时要正本清源。清除恶俗,弘扬传统,在扶持力度上加大投入,重视民俗文化传人保护和继承问题,使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少留遗憾。
苏轼说:“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优秀的民俗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智慧的源,是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它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精微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思想意识,还维系着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只有打造良好的“软环境”,加强制度措施方面的“硬管理”,才能更好地发展与传承民俗文化,实现中国的文化强国之梦。
【答案解析】[解析] 一、立意结构 1.立意 总论点——为了避免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被随意改造、哗众取宠和过度开发,需要“软硬兼施”,从提高意识和制度管理两方面做出努力。 分论点——遏制民俗恶俗化,需要“软环境”的建设;遏制民俗恶俗化,需要“硬管理”的匡正。 2.结构 解决问题型。本文思路结构为“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着重于解决问题。开头介绍了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引用王安石名言令主题思想呼之欲出。第二段则直接提出问题,并简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结尾处提出总对策——需要“软硬兼施”,即从提高意识和制度管理两方面做出努力,为下文分论点做铺垫。第三、四段承上文观点,从“软环境”、“硬管理”两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并加以阐述。末段进一步论述民俗文化之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接着总述解决对策,再次重申观点,深化主题。 二、知识储备 1.山西省孝义市必独村66岁的老艺人武海棠,是孝义皮影戏的一位七世传人,他的戏班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皮腔皮影民间表演团体之一,但现在已皮影入箱、鼓乐入库。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馆长朱文表示,博物馆是他父亲当馆长时修建的,已多年没有大修;皮影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现在会制作皮影的仅寥寥数人,他的几个学生因为“无法解决编制问题,现在都在外面打工,给人当服务员”。 2.2012年10月,记者随同广西文化、旅游、艺术界的专家考察团到达三江侗族自治县。对三江的“百家宴”,多位专家十分赞赏。刚想进入冠洞村冠小屯百家宴现场,大家就被穿着民族服饰的侗哥侗妹们“拦”在了寨外原来,不唱歌,不给进寨。侗哥侗妹们扬声唱起侗族迎宾曲,游客们听得兴起,也唱和起来,大家终于入得寨内。夜幕下,侗哥侗妹载歌载舞,浓浓的侗族风情弥漫开来。歌舞后,便是“百家宴”。偌大的表演场瞬间摆上多列长长的方桌,各家各户摆上自己的拿手菜,现场升腾起别样的宴会气氛。游客们先坐着吃,后站着吃,再后就是走着吃,挨着桌子一路吃过去,不亦乐乎。 专家们认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把文化和旅游穿上“连体衣”,不少壮、苗、瑶、侗族地区更是依托当地民俗文化,如火如荼地打造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只是少数民俗文化中的一个缩影。通过这种互动参与的形式,让游客加深了对侗族民俗的印象,提升了侗族文化的感染力。很多游客或许在多年以后,已不记得看过的侗族风光,但一定会记得“百家宴”,这就是民俗文化的渗透力。 三、精彩语句 1.“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2.祭奠奢侈却无哀思,婚礼狂欢却无爱情,节日破费却无温情。 3.苏轼说:“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优秀的民俗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智慧的源,是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它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精微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思想意识,还维系着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