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监督是指包括公共管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监控主体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公共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控制。这个定义强调如下内容:对公共权力监控的主体多元化;监控对象是具有公共权力的所有公共组织或公共管理者;监控的内容是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1)我国目前公共管理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①对被监督者实施监督的问题
a.专业知识与信息不对称。公共管理者所拥有的特殊专业知识和信息,使得他们比监督者更有优势,可以躲避监督。
b.专职地位的优势。绝大部分被监督对象——公共管理者是全职的,外部监督者无法全身心地观察与掌握他们所做的一切。对行政监督投入的时间有限,缺乏足够的诱因监督政府行政机关。
c.人事制度的保护性质。为了减少政治波动对政府各部门的冲击,各国实行公务员制度保持公共行政的中立性。公务员制度对公务员的保障大大增强。对公务员的惩戒和开除是有可能的,但也是相当困难的。对一些情节轻微的贪污受贿行为不予惩罚,除非引起民愤,对一般的违法行为往往不了了之。
d.被监督者设法逃避监督。被监督者出于各种目的如扩大公共权力、以权谋私、为自己的利益集团谋取利益等,往往会设法逃避监督,即“反监督法则”。决策者或高级官员越是致力于督制下级的行为,部属就越致力于付出更大心力规避监督。
②对监督者实施监督的问题
a.监督者内在动力不足。在监督过程中,如果将监督结果与实现监督者的利益联系起来,可以激发监督者内在的监督动力,但在监督机制中融入利益机制有一定的难度。
b.对监督者的公共权力的监督与约束。由于监督者的监督权是一种公共权力,同样存在滥用公共权力的行为。因此对监督者实施监督很有必要,但现实中对具有监督权的组织和个人实施监督的力度不大。
c.监督者之间的协调。公共权力分立的目的是落实公共责任,但立法、司法、行政三部门有各自的职能、角色和利害关系,在缺乏协调的情况下,彼此的监督制衡容易造成监督能力的丧失。
③政治指导的监督手段缺乏
以美国为例,政治并没有为公共管理者提供全面的政治指导,政党是分裂的,政治的指导是不明确的。
④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分割问题
公共组织的权力、结构和功能是分割的,政府的功能和职责亦是重叠交叉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不同机关彼此分工与配合,因此便产生了行政责任的多头问题,责任不易明确。
⑤公共权力的监督成本问题
公共管理的范围庞大,公共部门雇用了大量的人员,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花费大量的经费,使监督变得十分困难。
(2)我国公共管理监督体系的完善
①建立监督机构
在公共组织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专门的监督机构很有必要。独立的监督机构在管理体制上独立于监督对象,做到监督者的人、财、物的真正独立,减少来自监督对象的干扰和约束,确保独立行使监督权,提高监督绩效。专门的监督机构实行专业化分工,由于被监督对象分布在不同行业或领域,因此需要有相应专业水平的监督者实施监督。专业化的监督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被监督对象因专职地位优势造成的监督困难问题。
②完善监督机制
完善监督机制主要是完善监督制度,将监督纳入法治轨道。首要工作是监督制度化,使公共权力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运行。运用法律、规章等制度化方式来规范监督主体、监督范围、监督方式和监督程序,落实监督者承担的公共责任,提高监督效率。在提倡被监督者承担主观责任的条件下,还应重视客观责任的作用,特别是以制度化方式规范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行为。
同时应在监督机制中建立利益机制,使监督者的监督效果与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对于监督效果好、达到监督目标的予以奖励;对于滥用权力或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损失的,追究其责任、给予相应的惩罚。将监督过程、监督结果与监督者的利益挂钩,增强监督机制的内在驱动力,使监督效果得到改善。对不同监督者进行比较的评价办法,判别哪个监督者更优秀,并以差别奖励的方法鼓励先进。
③提高监督机构绩效
由于监督对象多元化,监督对象活动范围大、过程复杂,使监督难度大大增加,因此改进监督技术和方法是提高监督机构绩效的有效方法。例如对监督对象的某一行为过程采取抽样监督的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监督成本。
④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a.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全体社会公众是公共权力的最终拥有者,同样拥有监督公共权力运行的权利和责任。加强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有助于规范公共管理者的行为和公共权力有效运行。
b.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包括报刊、电视、广播等传媒对公共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报道。最大优点是信息来源广泛、及时,舆论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影响大。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从法律上保障舆论报道的自由,明确舆论的监督权、批评权和采访权,建立具有权威性的新闻纠纷仲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