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简要评述《大公报》之四不方针。

【正确答案】

1926年,张季鸾在《大公报》发刊词中写道“报纸的天职,应绝对拥护国民公共之利益,随时 为国民贡献正确实用之知识,以裨益国家,业言论者,宜不媚强梁,亦不阿群众”。20年之后,他 在《今后之大公报》中重申:“使其事业永为中国公民之独立言论机关”、“在法律范围内,公开本 报为全国人讨论问题交换意见之用。”张季鸾在《本社同人之志趣》社评中提出的“不党、不卖、不 私、不盲”的办报方针,是张季鸾坚持报刊是独立的社会舆论机关的最好证明。

(1)    不党

“不党”思想的含义是指不依附于任何政党,等视各党;对各党保持中立,不成为党政的工 具,从国家、公民的立场发表评论。从张季鸾对国共两党的态度上就可以反映出来。他坚持民 族资产阶级的理想,希望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共和国,在这一点上,国民党的政权相对而言 比较符合他的政治理想,而共产党的暴力革命之路,是他坚决反对的,所以,他把国民党的政权 当正统政府来拥护,他希望通过报纸的舆论影响,帮助政府,改革政治,使国家各项事业向着他 的理想模式迈进。而对于共产党的态度,虽然立场上基本反对,但在实际操作上比较客观公正, 在国民党的高压政策下他仍然称“共党”而不是“共匪”,把共产党和国民党放到平等的地位,他 并不反对两党的斗争,只是反对暴力革命;他反对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大公报》也刊登过 不少肯定红军的一系列文章。在抗日期间,《大公报》与共产党机关报《新华同报》始终保持团结 友好的同业关系,互相支持。

(2)    不卖

“不卖”就是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人股投资。从本质上来说,《大公报》是一家私人经营的报纸,资金来源都是民族资本,从未 接受任何政治集团的津贴和资助。在抗战胜利前夕,为发展战后大公报事业,按当时官定牌价 购买到20万美元用来购置印刷设备,以填补在抗战时期转辗搬迁时的设备损失,这纯属商业行 为,完全不是接受国民党的津贴或资助。张季莺一直以新记《大公报》的经济独立为荣。

(3)    不私

“不私”就是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私图,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 为公众喉舌。张季鸾多次重申过“不私”的原则。1936年4月1日,上海版《大公报》创刊,张季 莺发表社论《今后之大公报》,声明“使其事业永为中国公民之独立言论机关,忠于民国,尽其职 分……而不隶籍政党,除服从法律外,精神上不受任何拘束,本掖经济独立,专赖合法营业之收 入,不接受政府官厅或任何私人之津贴补助。”

(4)    不盲

所谓“不盲夫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为盲动; 评低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限于盲。”“不盲”的最好表现就是“明耻教 战”方针的提出。所谓明耻,即通过对日本侵华史实的揭露,激发国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忱, 以期动员国民、增进国力,有效地抗敌御侮。所谓教战,即是向国民传授基本的军事知识,以其 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能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明耻教战”方针的提出,当时就受到很多读者 的反对,并备受世人垢病。当时全国抗日呼声高涨,民族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大公报》此时提出 “明耻教战”的方针,明显与当时的舆论和民意相违背,存在很大的风险。坚持独立判断的理性 精神,冒着事业失败和生命危险,也要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正是“不盲”的最高表现。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