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优化市场机制 稳菜价安民生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优质农产品需要寻求更广阔的市场。“菜篮子”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近两年出现了“菜农说菜贱,市民喊菜贵”的怪相:一方面是城市里菜价高得离奇,另一方面却是农田里大批的蔬菜几分钱一斤都卖不出去。因此,我们必须找出产生这种“两头受伤”问题的根源,在着力保障菜农收益工作的同时,平抑城市菜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从菜农角度来看,造成菜价过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消息闭塞,产销信息不畅,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统计、发布市场信息,农民种植、经销商买卖全靠个人,盲目跟风,是导致其遭受亏损的主要原因。其次,近年来燃油价格上涨,导致运输成本增加,许多菜贩因此不愿到农村收购蔬菜,使蔬菜无法及时销售出去,出现大量积压,菜价自然会降低;另外,气候异常使南北方蔬菜同期上市,压缩了销售空间,拉低了菜价。同时,导致菜价下跌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菜农处于农业产业链的底端,缺乏参与定价的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
尽管菜价过低让菜农很“受伤”,然而,在农村蔬菜价格严重下跌甚至卖不出去的情况下,城市菜价并没有明显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蔬菜运输的中间环节太多,商品流通不畅,油价上涨、运输和人工成本高等原因造成的。
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人们当前的生活质量,长期来看,对稳定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也是极为不利的。蔬菜价格的大幅下跌,无疑将严重损害菜农的利益,影响菜农的生产积极性。如果菜农的生产积极性遭受重创,蔬菜的种植面积将大幅度下降,进而对下一个季节的蔬菜供应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蔬菜价格再次攀高。而一旦蔬菜价格进入新的上涨通道,必然带动其他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那么,农副产品价格对CPI的影响也将随之出现,刚刚趋于平稳,并步入下降通道的CPI,极有可能再次出现反弹,价格调控也将再次陷入困境。现阶段,受全球经济政策的影响,我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已经越来越大,如果农副产品价格再出现快速上涨现象,控物价、防通胀的形势又将严峻起来,这对宏观政策的优化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平衡各方利益,完善农副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力争做到稳定菜价,逐步消除“菜农说菜贱,市民喊菜贵”的现象,进而保障民生,实现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