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变革的理论 1978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以分配体制改革和利益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从根本上打破农村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归自己”的分配方式,取代“评工记分”为主要内容的平均主义分配体制。 1977~1978年,我国理论界先后举行了4次全国性的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明确肯定了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邓小平根据事物发展不平衡规律的要求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一浪接一浪地走向共同富裕。这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一次创新,标志着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的分配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并指出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允许。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这是在党的主要文献上第一次提出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是:“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合理拉开差距。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分配制度较以前的分配制度有两点创新:一是用“多种分配制度并存”代替了“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提法,二是在公平和效率这个鱼和熊掌二难选择上,突破了以前的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新的分配制度。 党的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里把按生产要素分配上升为“原则”。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里强调了公平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变革的实践 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在改革初期,体制上,我们是从计划经济等级制度基础出发,向市场机制转型;发展上,我们是从极为落后同时又是强调平均主义的普遍贫困的状态向工业化加速的经济起飞转型,加之我国具有2000多年的封建传统,因此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强调事先的公平,打破等级及特权,鼓励平等竞争,以尽快提升效率,尽快摆脱贫困。所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机会公平为首要,结果均等为兼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上升,收入差距开始不断扩大,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这是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变革的实践不断对理论提出要求,而收入分配理论的变化也在不断低促使收入分配政策的变化。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