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凯恩斯消费理论及其之后的消费理论。
(1) 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在《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 中提出, 消费支出和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 消费函数若假设为C=a+bY, 其中a>0, 0<b<1, C、 Y分别是当期消费和收入, b为边际消费倾向。 凯恩斯提出, 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Y的增加而递减; 平均消费倾向C/Y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
(2) 相对收入假说。 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在《收入、 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 中提出。 在指出凯恩斯错误假设的基础上, 杜森贝利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 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 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根据相对收入假设, 杜森贝利认为: ①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 有攀比倾向,即“示范效应”, 人们的消费不决定于其绝对收入水平, 而决定于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 ②消费有习惯性, 某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 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影响。 消费具有不可逆性, 即“棘轮效应”。
(3) 生命周期假说。 该理论由莫迪利安尼提出, 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参加工作; 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 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 这样, 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它表明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 时, 储蓄是高(低) 的; 它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人口的年龄分布等变量。
(4) 永久收入假说。 该理论由弗里德曼提出, 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 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 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 距现在的时间越近, 权数越大; 反之, 则越小。 根据这种理论, 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 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 则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 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5) 前向预期消费理念。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 消费者是理性的, 是前向预期决策者, 会利用经济及信息对未来收入进行预测, 从而作出消费安排, 而不仅仅由过去收入的平均值作为持久收入。 后来经济学界把理性预期和生命周期假说、 永久收入假说结合在一起称为前向预期消费理念。 对前向预期消费理论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 实际的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理论值, 即消费者对暂时性收入变化的反应较为敏感, 原因有两个: ①不能正确地预期未来收入, 即不能正确区分收入变化是暂时性还是永久性的; ②消费者受到约束。
影响家庭的消费计划的其他一些重要因素有: 耐用性资产、 货币性资产、 信用的条件、 收入的分配、 人口以及一般价格水平、 相对价格以及消费者对于价格的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