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背景材料中提到,“如果不下真功夫,没有形成全国‘一盘棋’的严管高压态势,而只顾着出台措施,喊‘禁止公款高消费’的口号,到头来只会是‘看上去很美’,终究难免陷入一纸空文的尴尬境地”。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结合背景材料,并注意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 2.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脚踏实地促改革 多措并举禁铺张

我国公务接待的历史由来已久,商朝最早在国家机构中设置掌管宾客接待的官员“宾”。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机构中设官员“典客”,专管国家外交礼仪。新中国成立之时公务接待部门与国家政权机构同时组建,可见其颇受重视。然而演变至今,本以迎来送往为己任的接待工作,竞成了中饱私囊的契机,奢侈浪费、私客公待等不正之风屡禁不止。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公务接待仅公款吃喝一项消费就达2000亿元,相当于一年吃掉一个三峡工程。这不但使财政不堪重负,而且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成为腐蚀干部、疏远干群关系的顽疾。尽管各地相继出台了不少改革措施,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落实到位,“看上去很美”,却陷入了一纸空文的尴尬境地。“多虚不如少实。”公务接待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要脚踏实地,在公开透明、社会监督和领导问责上下真功夫。
脚踏实地改革,需公开透明做基础。尽管各地压缩招待费、取消招待费等改革措施频频出台,但是依然没能压缩得住、取消得了。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最佳的消毒液。要想从根本上遏制过度的公务接待现象,需要有将公务接待费用置于阳光下的勇气,努力建立对舆论和社会公众及时回应的平台,做到公开透明。
脚踏实地改革,需社会监督做保障。内部监督比较乏力,亟须外部监督予以查漏补缺,而民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就此而言,公务接待改革应主动并虚心接受每一个纳税人的监督,要确保民众能够看到并读懂预算和支出,加强舆论的监督作用,让公共财政开支真正置于阳光下。
脚踏实地改革,需领导问责做支撑。当一个地方的发展过多地受到条条框框的行政权力掣肘时,必然需要用“讨好”这些权力的方式,为发展打开通道。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从上到下采取治理措施,加大追责力度,坚决整治各级部门领导的不正之风、滥用职权等行为,对违法违规者给予严肃处理,如此才能让公务接待走出困境。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公务接待改革,既考验着政府的决心,更考验着执政者的政治智慧。要避免改革成为一纸空文,需要把各方面措施落到实处,财政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加强领导问责不能只是说说而已或浅尝辄止,而要形成高压态势并做到持之以恒。如此,公务接待才能有个光明的未来。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