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论述王夫之的太虚一实的气本论思想。
【正确答案】气是王夫之哲学的最高范畴。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气本”、“气化”哲学,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知虚空即气而无无"的观点,肯定了“太虚即气”、“太虚一实”的气化论的本体宇宙观。他说: 人之所见为太虚者,气也,非虚也。虚涵气,气充虚,无有所谓无者。虚空者,气之量。气弥纶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者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处更无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 也就是说,太虚就是气,宇宙中充满气,根本不存在没有气的无。虚空中也充满了气,只是这种气比较“希微不形”,但是气却弥漫整个虚空。虽然人们只看到虚空,’看不到气,但是气却是真实存在的。气聚集成具体的物体,就显现出来;气散了以后,就归人虚空,就隐而不见。从这个角度,人们称其为无,但仍是气的存在状态,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以整个宇宙中都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包括天地在内,都是由气所构成:“天地之蕴,一气而已。” 气是永恒存在的,不会消灭。王夫之举例说:一车柴草烧光以后,化为烟灰,似乎消灭了;一甑之水,经过加热,化为蒸气,挥发殆尽;水银经火加热以后,就不知飞到何处去了。这些好像都消失了。但实际上,“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耳。”所以他得出结论说:“故日往来,日屈伸,日聚散,日幽明,而不日生灭。”即是说气本身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 王夫之还特别提出了“诚”的概念,用来表示由气所构成的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他说:“诚也者,实也,实有之,固有之也。”在他看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诚”就是表示客观世界的实在性的:“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实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有耳所共闻也。”王夫之对“诚”的论述力图超越具体事物的概念,接近了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客观实在的概念。他说:“诚者,无对之词也。……说到一个诚字,是极顶字,更无一字可以代释,更无一语可以反形。”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