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新课程实施后,教育界提倡“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使“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减少。但教师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有些教师为了上课能更好地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往往把问题答案限制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对于超出自己熟悉范围的答案,就拒绝采用。教师总是在等待更确切的答案,要么一个一个地提问下去;要么直接提问能够准确回答的学习较好的学生。而对于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会打断他们的错误回答,或叫另外的学生回答,或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问题:

问答题

评析材料中出现的“满堂问”现象。

【正确答案】

“满堂问”是对“满堂灌”的矫枉过正,是错误的教学方式,其实质仍是教师中心论。 ①在“满堂问”的课堂中,教师把“提问”作为组织教学的手段,频繁发问、追问,表面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师生互动的目的,但“满堂问”的问题量多而质低,学生受益不多。教师把提问看成了启发学生的唯一方法,过分追求发问形式的新颖,疏于对问题的精心设计,不注意选择提问的内容、对象、时机、方法等。 ②在“满堂问”的课堂中,教师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寻找一系列预设好的“标准答案”。其实质仍是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只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③“满堂问”的课堂体现出传统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呈现出“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倾向,导致学生的被动接受和师生关系的紧张,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仍然无法自主学习,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内容。

【答案解析】

问答题

谈谈材料对你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何启示。

【正确答案】

材料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正确运用提问。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课堂提问时,一方面要能够“抛砖引玉”,确保提问的问题在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范围内,让每一个问题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乐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公平对待学生。一个班级中必定有学优生和学困生。尽管学生存在不同的层次,但是教师不能戴有色眼镜。教师要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一视同仁,既要帮助学习好的学生更进一步,使其达到最好的状态,也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抱有希望,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和期望,避免班集体产生短板效应。 ③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在知识接受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不相同,所以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