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小报的特点,以及它兴起和消亡的原因。
(1) 特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 “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北京地区有确切记载的小报近千种,全国出版的各类小报达 6000 种。这种小报开始是油印,后来大都发展为铅印,先是在学校、机关、工厂内部发送,随后逐渐向 社会发行扩散。印数每期几千份上万份以至十几万份不等,多为不定刊,随出随停,随意性很 大。大多没有正式、固定的编辑机构,也没有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
小报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是由大专院校、中等学校以及跨院校的红卫兵组织出版的小报; 二是各级党政机关群众组织办的报纸;三是厂矿企业群众组织,革委会办的报纸;四是文化艺术 界办的报纸;还有其他各行各业的群众组织出版的各类小报。
(2) 兴起原因: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从1966年夏到1968年秋是小报的活跃时期。1966年8月17 日,毛泽东为北京大学“文革筹委会”主办的新校刊题写了刊名,表示了对新报刊的支持。在此 期间,《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多次转载,摘播小报编辑部、小报记者撰写的文章,以一 种特殊的形式肯定了小报的存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小报的快速发展。
当群众组织因对领导和运动的形势持有不同观点而形成互相对立的派性组织时,小报便成 为党同伐异的工具,互相攻击,恶意谩骂甚至肆意歪曲事实,刊登一些未经核实的小道消息内幕 新闻,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从公开支持红卫兵和群众组织办小报到发文对小报进行种种规定与限制,反映了中央领导 对小报态度的变化。小报兴起的初期,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党、政、文化组织陷于瘫痪,社会 信息渠道不畅,小报提供了一种渠道,传达出从大报和正规报纸看不到的消息,也是新出现的基 层群众扩大自己影响的得心应手的工具和武器。
(3) 消失原因:
小报毕竟是时代的特殊产物,是无政府主义的体现,缺乏最基本的纪律约束,引发了各种各 样的混乱,这也是中央不得不对小报进行管理的主要原因。随着各种群众组织的解体和消失, 各大学校的停办和学生的上山下乡,“文革小报”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