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细致描写孔乙己的肖像,逐步刻画他的性格特征。“身材很高大”,表明他原本具有谋生的条件;“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表明他生活状况不好,时常遭受生活的折磨和别人的凌辱;接着,写孔乙己到店后,酒客们揭他的短取笑他,他先是不答,当人们一次又一次揭他的“伤疤”、取笑他时,要面子的孔乙己不得不起来分辩说:“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他争辩的结果是“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在这里,作者生动地表现了孔乙己的可笑、可悲,他是众人取笑的对象,他的到来使店内外充满了“快乐”的空气。在这一段里,作者通过上述肖像描写,把一个穷困潦倒、迂腐可笑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考点] 教学设计题(下)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②过程与方法:
用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的方法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形成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的深意,逐步形成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考点] 教学设计题(下)
导入语
师:我们以前读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
预设:
生:《故乡》。
生:《社戏》。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生:不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是小说,是一篇散文。
师:对,可你是怎么知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散文的呢?你还记得它出自鲁迅先生的哪部文集吗?
预设: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它是鲁迅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
师:看来这位同学真是个有心人!《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的结集,共10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后加以编订。改名《朝花夕拾》。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师: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只要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导入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种。考生可试着发散思维,选择不同的导入教学方式)
[考点] 教学设计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