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促就业 保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中国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
随着新增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就业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到2010年,中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000万个左右。二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而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三是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加强就业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以及对进城就业农村劳动者的技能培训等十分迫切。四是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问题比较普遍。
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就业问题,多策并举,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我国的就业问题。
第一,加强宏观管理,减少劳动力的过度供给。随着市场就业体系的形成及隐性失业的显性化,单纯依靠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动,难以全面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从我国劳动力供需矛盾尖锐化的国情出发,通过各种途径减少劳动力市场上的过度供给,缓解就业压力,应当作为制定就业政策的一个重要考虑内容。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开辟新的就业途径,继续实行分配倾斜政策。加快破产企业的资产重组,将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源转向新的产业。对那些重复建设的企业以及夕阳产业,就下决心进行关停。
第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中小城镇建设,扩大城乡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促进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经济增长是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各级政府在制订经济发展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劳动力资源的特点,制订符合实际的经济增长计划和产业政策。
第四,提高城乡劳动者对失业风险的承受能力。一是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强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二是对再就业困难群体实行特殊的过渡性政策。三是加快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
我国由于劳动力市场发育迟缓,社会保障严重滞后,劳动力流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此,实行开放城市政策,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动就业市场化进程的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劳动力跨地区、跨城乡、跨行业、跨所有制乃至跨国界流动。当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努力促使我国的劳动就业尽快步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