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需要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认识到的需要、由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和个人未认识到的需要。
(2)卫生服务需要的影响因素
卫生服务需要是人群健康状况的客观反映,凡是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各种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群卫生服务需要,主要有下列一些因素:
①人口数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接受服务人口数成为影响卫生服务需要量的决定因素。人口数越多,卫生服务需要量越大。
②人口构成。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组成是决定卫生服务需要量大小的重要因素。儿童和老年人患病率高,特别是50岁以后年龄组人群随年龄增加而患病率增加。老年性疾病的特征是慢性病和功能衰退,对门诊和住院要求高,医疗时间长,花费的医疗费用多。
③医疗质量。提高医疗质量可以缩短医疗时间,提高治疗率,进而减少对卫生服务的需要。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医务人员的素质、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及合理分布、良好的组织管理等因素,均可影响到医疗质量。
④预防保健工作。预防保健是医疗卫生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预防保健工作的成效在短期内不容易改变人群总的卫生服务需要量,但是从长远来看,有效的预防保健工作必定减少疾病,从而减少卫生服务需要量。
⑤文化教育。受过较多教育者对预防保健、自我意识疾病和早期治疗疾病的愿望要强于受教育少者,自我意识疾病而及时治疗形式上会增加卫生服务需要量,但是最终仍然会降低卫生服务需要量。城镇居民患病率往往高于农村居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城镇居民文化程度高,居民对疾病自我认识的能力要强于农村居民。当然,研究文化教育对患病率的影响,将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是必要的。
⑥气候地理条件。季节性疾病和某些多发病往往好发于某些时间,夏秋季多发肠道疾病,冬春季多发呼吸道疾病。某些疾病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只有在特定地区内才有防治某些疾病的卫生服务需要,如血吸虫、克山病、甲状腺肿等。地势对健康有影响,海拔高度大于2000米可能发生高山适应不全症。
⑦居住地点和条件。城市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高于农村居民。在居住条件不良的地区,容易发生结核、佝偻病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对于卫生服务需要量,特别是住院服务需要量显得更为强烈;居住密度越高,卫生服务需要量越大。
⑧婚姻。有配偶者的卫生服务需要少于独身、寡鳏及离婚者。有配偶者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住院次数。家庭照顾可以代替一部分住院治疗。另外,多人口家庭可以减少卫生服务需要量,特别在缩短住院天数方面更明显。
⑨行为心理因素。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人群的行为心理特征是决定卫生服务需要量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