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某国经济在下图中点E0处达到均衡,请问:
问答题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原材料的单位实际成本增加,对均衡产出和价格水平有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总供给曲线将向左移至AS1,产出水平沿着AD曲线下降到Y1,价格水平从P0上升到P1。
【答案解析】
问答题
如果此时名义工资具有向下刚性,(1)中的非均衡会作怎样的调整?当价格从P
0上升到P
1,工人能够得到更高的名义工资吗?
【正确答案】当名义工资保持W0的水平,又没有需求稳定政策的话,经济的产出将维持Y1的水平,它低于充分就业水平Yf。这时,一方面价格水平从P0上升到P1,实际工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和产出都低于充分就业水平,名义工资不会下降,工人也不能要求一个更高的工资水平。
【答案解析】
问答题
当价格与工资水平可以完全伸缩,而政府又没有实施需求稳定的经济政策,在经济重新恢复充分就业水平的均衡时,名义工资和价格水平有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当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且名义工资可伸缩时,产出和就业低于充分就业水平就会使名义工资下降。名义工资下降减少了单位产出的成本,总供给曲线将从AS1右移至AS。经济在Yf和P0水平重新达到均衡。
【答案解析】
问答题
什么样的需求稳定政策可以用来修正(1)中的非均衡?
【正确答案】如果政府增加支出、减税或扩大名义货币供给,就可把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至AD1的位置。扩张性的需求政策虽可使产出恢复到Yf的充分就业水平,但会导致价格水平进一步上升,即从P0上升到P2。
【答案解析】
问答题
如果原材料单位实际成本的增加只是暂时的,又如何影响(1)中的非均衡?
【正确答案】如果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只是暂时的,那么AS曲线左移至AS1后,将来一段时期内,随着原材料成本的下降,还会恢复到AS的位置。实际产出的下降和价格水平的上升也只是暂时的。
【答案解析】
问答题
主流经济学的AS曲线是如何得到的,相应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总供给是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在生产技术等因素既定的条件下,社会的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表示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价格水平影响总供给量的基本过程是:价格总水平影响实际工资,实际工资影响劳动的需求和供给,从而影响劳动市场的均衡就业量,就业量通过厂商的生产影响经济中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产量。因此,总供给曲线是根据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劳动市场的均衡分析、生产函数再到总产出量的过程而得到的。不同派别在推导总供给曲线过程中的区别在于价格总水平如何影响劳动市场。按照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价格总水平对短期和长期的劳动需求和供给具有不同的影响,因而总供给曲线有短期和长期之分。 (1)在短期内,由于工人具有货币幻觉,只注重货币工资,并且经济中货币工资通常具有下降刚性(即只能升高,不能降低),结果价格总水平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在充分就业前和就业后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货币工资既定的条件下,如果价格总水平使得实际工资高于劳动市场的均衡水平,那么,在劳动市场上,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此时,如果货币工资不能下降,均衡的劳动量将对应着劳动的需求量,因此,就业量低于充分就业水平。并且,如果价格水平提高,需求量增加,从而就业量增加。这就是说,在低于充分就业状态时,价格总水平与就业量从而与总产出量呈同方向变动。 如果价格总水平决定的实际工资低于劳动市场的均衡水平,那么,劳动的需求量大于充分就业量,因而势必造成货币工资提高,从而使得实际工资趋向于劳动市场的均衡水平。这说明,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劳动量处于充分就业水平。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可以得到主流经济学派的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潜在产量水平前的区域内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而当产出超出潜在水平时,曲线就变得很陡峭。如下图所示。 主流经济学派的短期与长期总供给曲线 (2)在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工资下降,厂商就愿意雇用更多的劳动力,但劳动者并不愿意在这一实际工资下提供厂商所需要的劳动。结果,货币工资必然会升高到劳动市场再次处于均衡状态为止。如果价格总水平下降,实际工资随之提高,厂商会减少劳动使用量。这时劳动者会降低货币工资,以促使实际工资下降,直到实现充分就业为止。这表明,无论价格总水平多高,经济总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即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如上图所示。 (3)短期和长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意味着经济可以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此时增加总需求,会导致均衡产出水平增加。在长期内,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增加总需求只会影响价格而不会增加总产出。
【答案解析】
问答题
近些年来,面对国内外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压力,人民币升值步伐不断加快。请运用AD-AS模型分析说明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总体宏观经济的影响。
【正确答案】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而言变得更加昂贵,这会减少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随之导致总需求减少。如下图所示。总需求曲线从AD1左移到AD2的位置,在一般情况下,AD曲线左移带来的结果是:价格下降,产出减少。 货币升值的宏观经济效应
【答案解析】
问答题
何为总供给曲线?使其在短、中、长期呈现不同形状的原因各是什么?有哪些因素会促使AS曲线发生移动?
【正确答案】(1)总供给曲线反映的是对应于各种价格水平,经济中各厂商愿意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目前存在几种有关总供给曲线的理论:①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在短期(几个月或更短)中固定,厂商可以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下提供无限量的商品而不会引起原材料等成本的上升,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②古典模型则对长期中垂直的总供给曲线作出阐述。在长期,工资和物价都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名义工资将与物价水平相同比例变动,产量将保持在充分就业水平,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③中期的总供给曲线适用于几年的情况,这条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是由于工资和物价的调整是缓慢的,且不一致的。 (2)促使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的主要因素有: ①天灾人祸。严重的自然灾害或战争会减少经济中资本的数量,从而使任一数量的劳动能够生产的产量减少了,于是总供给曲线会左移。 ②技术变化。例如,技术进步会使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量,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右移。因为技术进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企业愿意增加产量。 ③原材料等成本变化。由于经济增长,石油、矿藏等原材料价格上升,名义工资提高,从而使厂商在原有产品价格水平上减少生产,使总供给曲线左移。 ④制度变化。比如,所得税的下降会使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鼓励技术创新,废除不必要的管制,会在物价水平一定时增加供给;中国取消外贸经营垄断,使中国出口迅速增长。这些是供给学派的观点。 ⑤劳动意愿和企业承担风险意愿的变化。劳动人口增加将使总供给曲线右移。如果人们更偏好闲暇,劳动意愿减少,在既定的工资水平上劳动供给就会减少,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左移。同样地,如果企业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将增加投资,使总供给曲线右移。 ⑥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资本存量增加,就可能使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增加,同时对劳动的需求也会增大,使劳动需求曲线发生向右上方的移动,最终使总供给曲线右移。
【答案解析】
问答题
试用粘性名义工资和粘性价格理论解释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正确答案】(1)粘性工资理论认为,名义工资一般由长期合同确定,价格由企业与客户长期合约确定,即使没有协议,企业也可能保持价格稳定以避免频繁的价格变动来打扰长期客户。一旦价格目录单印刷并分发,再改变价格是有成本的。因此当经济状况变动时,工资不能迅速调整,这样经济学家认为短期中名义工资是粘性的。在工人与企业谈判时,确定的名义工资W=w×Pe,等式右边小写的w是目标实际工资,Pe是预期的物价水平。这样,实际工资为,这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化会引起实际工资的变动。 粘性工资理论假定就业由企业所需要的劳动量决定。工人是按照事先决定的工资提供企业希望购买的劳动量,即企业的劳动雇佣函数为。当物价水平P上升时,实际工资降低,使得劳动需求增加(因为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产出也随之增加(因为古典生产函数满足Y=F(L),且F'(L)>0)。这就是说,当物价水平P上升时,产出Y随之增加,此时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这是短期的情况。在长期,由于工资率仍会对劳动市场供求的变动作出完全的反应,从而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 (2)在粘性价格模型中,所有企业都有一个取决于整体价格水平P和总需求水平的合意价格p,可以将其写为。此外,假设有两种类型的企业,一些企业(所占百分比为1-s)的价格有伸缩性,它们总是根据上式来确定其价格;另一些企业(所占百分比为s)的价格是粘性的,它们根据自己预期的经济状况事先宣布自己的价格。假设这些粘性价格企业希望产出以自然率增长,即,那么它们根据预期来确定价格p=Pe。这样,总物价水平就是P=。整理可得: 令,则可得到总供给方程为 可见,价格水平(P)与产出(Y)之间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即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