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位教师在教授《丑小鸭》一课时,对丑小鸭不幸遭遇这一问题的不同探讨,你觉得哪位教师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教学效果更好?试比较分析。
    教师甲教学片断:
    师:你觉得丑小鸭还有哪些不幸的遭遇?请你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生:“小动物们不理他”,这一处让我感受最深。
    师:请你做一个“不理他”的动作。
    生:动作示范。(跺脚、仰起头、双手叉腰,做不理状)
    师:好!做得很像。(出示课件:丑小鸭低着脑袋,小鸟在一旁讥笑的情景)小鸟会怎么说丑小鸭,请你想象一下。
    众生都讥笑起丑小鸭来,有的说:“丑小鸭你简直笨到家了。”有的说:“丑小鸭你长得真难看呀!瞧你那副丑样,越看越不顺眼!”有的说:“难看的丑小鸭,你走吧!离我们越远越好!”……
    师:对,这就是“讥笑”!还有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幕吗?
    生:“大家都讨厌他,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连妈妈也不太喜欢他。”这一句让我感受最深。
    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鸭妈妈、哥哥、姐姐或找小伙伴的角色,来呈现当时他们欺侮、讥笑、嘲笑丑小鸭的那一幕。
    这时老师配合学生的动作、语言相机点拨说:“这就是‘嘲笑’,这就是‘讥笑’,这就是‘欺侮’。”
    师:在他人的欺侮、嘲笑、讥笑声中,丑小鸭坚强地活了下来,让我们感慨地对丑小鸭说:“丑小鸭,你真……”
    教师乙教学片断:
    师:(出示白天鹅图)这只天鹅与其他天鹅不一样,他有许多不幸的遭遇,请你默读课文后,结合课文回答。(众生读课文后,列举了丑小鸭的不幸遭遇)
    师:听了丑小鸭的这些不幸遭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关切地说)丑小鸭,你现在还好吗?肚子还饿吗?
    生:(同情地说)丑小鸭,如果我是一只天鹅,我会带你去找自己的妈妈,让你回到属于自己的家。
    生:(鼓励地说)丑小鸭要是你生在自己的家就好了,但是你别着急,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自己的快乐的。(教师再带领学生读文章,抓住重点句,感悟丑小鸭的不幸遭遇)
    师:你读着读着,是否有了新的感受,此时,你想对丑小鸭说什么?
    生:(同情地说)丑小鸭,你太可怜啦,如果我当时也在场,我一定会把你送到妈妈身边的。
    生:(鼓励地说)丑小鸭,你别泄气,你现在丑,长大了会变成美丽的天鹅的。
    生:(着急地说)丑小鸭,你快些长大吧!长大变成天鹅后,你的噩梦就结束了。
    师:此时此刻,你又想对丑小鸭的哥哥姐姐们说些什么?
    生:你们不应该欺负他,兄弟姐妹应该互相帮助。
    生:你们不应该嘲笑他,他并不比你们丑,只是你们的眼光不对而已。
    师:这样一只处处受欺侮、被嘲笑、被讥笑,如此不幸的丑小鸭,但他却坚强地活着,让我们轻轻地呼唤他的名字——
    众生:丑小鸭。
    师:当生命危在旦夕,仍不屈不挠地活着的丑小鸭,我们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生:丑小鸭。
    师:他战胜困难,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让我们大声地呼唤他的名字——丑小鸭。
 
【正确答案】我认为教师乙的教学效果更好。
   第一则教学案例中,教师甲设计的阅读话题是围绕“欺侮、嘲笑、讥笑”这三个词来感悟丑小鸭的不幸的。这样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丑小鸭身处逆境、毫不气馁的精神,但我感到:孩子们在淋漓尽致、高度投入地表演“欺侮、嘲笑、讥笑”丑小鸭时,内心深处体验到的很可能是一种莫名的“快意”。因为在孩子们表演如何“欺侮、嘲笑、讥笑”丑小鸭时,老师只字不提这样做与道德标准不相符合之类的话。如此“感悟”,学生“悟”出来的可能是如何欺侮他人,而不是如何面对挫折。孩子体验到的是丑陋而不是美感,由此可见,我们老师在设计阅读话题时应注意价值取向,千万不能顾此失彼。
   第二则案例选择的阅读话题也是围绕“欺侮、嘲笑、讥笑”,但是收到的效果却和第一则案例完全不同。教师乙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丑小鸭,我想对你说……”唤起了学生的真诚、善良、尊严、悲悯等美好的情怀。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孩子从最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我们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批判,而是建没;不是展示罪恶,而是将一颗爱与尊严、理想与诗性的种子悄悄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我们必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里,听见这充满人性的庄严声音,将人类最有正面价值的精神财富提供给下一代,让他们学会体验爱与尊严、善良与和平、仁慈与怜悯。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