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1)杜威的教育思想
①教育的本质
a.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实质上是针对当时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有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进一步提出“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b.教育即生长
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他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地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的现状,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念,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杜威的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教育即生长”所体现出的儿童发展观也是杜威民主理想的反映。
c.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经验是一种行为、行动,它涵盖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理性、非理性的因素,是儿童各方面发展和生长的载体。“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儿童身心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注意改善外部条件,以使儿童的经验更具教育价值。从这个意义而言,杜威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指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过程。
②教育的目的
a.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
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所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杜威认为在民主社会里,教育目的应内在于教育的过程之中,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愿望和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
b.教育的社会性目的
杜威的社会理想是民主主义,他要求教育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的完善服务。杜威认为教育是民主的工具,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民主主义的特征就是社会成员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个人发展与民主的社会目标是统一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理想的人来促进个人的发展,实现民主的社会目标。
③课程与教学论
a.对传统课程的批判
传统课程是由成人编就的,代表成年人的种种标准,不适合儿童的现有能力,超出了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是他们力不能及的东西;传统课程只适合于搞研究、积累知识和掌握学术,而不能满足儿童制造、做、创造、生产的愿望,儿童学习起来毫无兴趣可言;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但传统课程中多种多样的分门别类的学科,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失去应有的全面性而流于片面,传统课程中社会精神匮乏,与社会生活相脱离,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
b.从做中学
杜威以其经验论为基础,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这种活动性、经验性课程的范围很广,包括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书写等形式。在杜威看来,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杜威认为要使教材心理化,即在传授系统知识的过程中要顾及儿童的心理水平。
④道德教育
a.个人与社会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亦反对社会至上论,认为二者皆有片面性,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个人与社会是可以相得益彰的。杜威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极端的个人主义,提倡社会责任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落实到教育上,杜威要求培养这样一种新的个人,这种个人并不为追逐个人私利而不顾公益,也并不头脑僵化、固守陈规而对变动不居的社会熟视无睹,抑或手足无措;这种新的个人要重视合作而不只是无情的竞争;这种新的个人并不否定旧个人主义中的那些积极因素如创造性、独立性等,而是在对其优点积极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情势对旧个人主义的扬弃。
b.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教育的道德性和教育的社会性是相通的,道德教育应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而不能只是停留于口头说教,道德教育应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皆应渗透社会精神,这三者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方法:杜威将道德教育的原理分为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社会方面的道德教育原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方面,而心理方面的道德教育原理则是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精神”方面。心理方面是指道德教育若要取得成效,就必须建立在学生本能冲动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基础上。若漠视这些心理条件,道德行为可能会变成机械的模仿或外在的服从。对于社会的道德要求,应顾及学生的心理能力,应使学生知之,好之,乐之。
(2)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评价
①杜威教育思想的贡献
a.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其教育理论不仅系统全面,论证精微,而且洋溢着清新的现代气息,大大超出了前人。
b.杜威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结合,使教育过程富有实效,又有利于国计民生。
c.杜威教育观的直接的根本的目的是通过活动性、经验性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富有智慧。这种教育观体现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其历史地位在于它在立足于新现实、新理论的基础上,宣告了教育理论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
d.杜威提出的许多教育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思路,在具体论述中提出的许多观点直到今天仍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②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理论对20世纪的东西方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a.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曾对美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20世纪前半个世纪的整个时期里几乎统治了整个教育舞台”。
b.杜威一生访问过许多国家,如日本、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等,他的不少教育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c.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在杜威的影响下,美国的六三三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大量介绍到中国来,一些大城市还建立了实验学校或“杜威学校”。此外,教育家如陶行知,还吸取杜威教育理论中有益的东西,加以改造,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来。另一方面,杜威来华和他的教育著作在中国的广泛译述,控制了旧中国教育的实施,推进了世界新教育改革在中国的传播,但却阻滞了马列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