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 运用你掌握的应用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等知识, 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题目自拟; 字数不少于 1000 字(含标点) ; 内容充实, 观点正确, 论证有力; 条理清晰,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书写规范, 标点无误, 卷面整洁。
广西玉林 “ 狗肉节 ” 再起争端
新华网广西玉林 6 月 20 日电 因为所谓的 “ 夏至荔枝狗肉节 ” , 广西玉林最近几年着实 “ 火 ” 了一把, 一些玉林人自己都没想到小地方玉林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 一夜之间, 我家的脆皮狗肉店就闻名全国, 压力很大。 ” 玉林市民钟光海没想到, 他家的脆皮狗肉店仅仅因为遮盖了 “ 狗 ” 字, 近段时间引来了媒体的关注。 钟光海今年 63 岁, 是土生土长的玉林人。 他说, 玉林人吃狗肉已经延续多年, “ 可以说已经成了一种习俗。 ”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玉林人吃狗肉已经有了四五百年历史。
玉林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干部韦万里介绍, 民间有一种看法, 认为玉林地处中国南方, 天气炎热, 人们劳作结束后往往喝白粥解渴, 长期以来体质总体偏虚, 而荔枝和狗肉是热气食品, 在夏至日这一天吃狗肉, 能够将所有的寒气驱走。 “ 按当地的说法, 随便怎么吃, 也不上火。 也有 ‘ 吃了荔枝狗,西风绕道走 ’ 的说法。 ” 韦万里说, 当时有一条美食街, 部分店铺贴出了 “ 夏至荔枝狗肉节欢迎您 ” 的字样, 后来商家为了吸引顾客, 逐渐将此扩大化, “ 狗肉节 ” 因此得名。
2011 年, 由于国内外一些动物保护组织强烈谴责当街宰杀狗只的行为, 延续了 600 多年的浙江金华 “ 湖头狗肉节 ” 被紧急叫停。 玉林就成为了中国唯一一个还保留了所谓的 “ 狗肉节 ” 的城市。 也就在这一年, 境内外媒体开始广泛关注玉林。
2012 年以某爱狗人士在玉林当场向狗下跪叩拜谢罪为转折点, 不少媒体开始刊发宠物狗被虐、 狗被当街宰杀等图片, 一时间, “ 吃不吃狗肉 ” 成为舆论焦点。 2013 年, 西方媒体开始参与玉林人吃狗肉的报道, 一时间, 玉林被推上了 “ 国际舆论舞台 ” , 网络上对当地政府以及商家的批评比比皆是。大门户网站 “ 玉林 ”“ 狗肉节 ” 等词汇的搜索频率迅速攀升, 玉林也被推上了 “ 风口浪尖 ” 。
社会语言学 + 跨文化交际
广西玉林 “ 吃狗肉 ” 这种民间的风俗习惯应该保留还是舍弃, 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由此, 可以延伸出一系列的问题。 “ 狗肉节 ” 不仅仅代表着一种当地的风俗习惯, 更是中国某些民间风俗的映射, 例如: 广东地区喜食野味、 有些地区喜欢闹伴娘, 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 却也是最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对于这些不良的风俗习惯, 该保留还是该抛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抛弃了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地的一些风俗和文化, 不太现实, 但是放任这些不良的风俗置之不理, 也不利用中国文化的前行和发展, 最好的方式也许是改变, 但如何改变, 还值得我们深思。
广西玉林 “ 吃狗肉 ” 的习俗包括一些其他地区的习惯, 是由这个地区特定的气候条件、 生活习惯等决定的, 当时只是个别人的习惯, 但慢慢发展为地区的风俗。 不仅是中国, 包括外国的很多习惯也都如此。 如何理性地看待这些习惯, 不盲从、 不跟风, 还需要人们思考。
在整个事件中, 媒体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 媒体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 他们的言论往往是一个群体的发声, 但是真正地了解事件的本质,真实、 合理地报导事件, 还需要媒体、 互联网等实地考察、 做出表率, 盲目的报导可能是在扩大虚假的信息, 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
西方媒体开始批评广西玉林的 “ 狗肉节 ” , 以保护动物为理由, “ 吃不吃狗肉 ” 一下子成为舆论焦点。 殊不知, 外国人也会吃一些中国人难以接受的食物, 其实这是一种饮食方式, 更是一种文化。 在这个问题, 西方人士应该站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上, 换位思考整个问题, 应该深入当地调查和探究整个事件的原因, 以保护动物为借口大肆批评吃狗肉的方式是极不明智的。
作为当地人、 当地政府、 中国人、 中国政府, 应该深刻反思这一系列问题。 西方的言论和做法不无道理, “ 吃狗肉 ” 是否应该保留, 应该怎么改变, 都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