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肺癌靶向治疗药物有哪些?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1)贝伐单抗:属于重组人源化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单克隆IgG1抗体,它与VEGF高亲和力结合,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减少肿瘤的血氧供给,进而抑制肿瘤生长。
2004年2月26日获得FDA的批准,是美国第一个获得批准上市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药。FDA和欧洲分别于2006年10月、2007年8月批准贝伐单抗与化疗联合用于非鳞状细胞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NCCN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指南中推荐贝伐单抗联合化疗用于非鳞癌、无咯血、无脑转移、目前未进行抗凝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化疗。
(2)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是我国自行研发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已在国内进行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评价NP(去甲长春花碱+顺铂)联合恩度与NP联合安慰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临床有效率分别为35.4%和19.5%(P<0.001)、总临床受益率分别为73.29%和64.02%(P=0.035),TTP(肿瘤进展时间)分别为6.6个月和3.7个月(P<0.00001)。已经在中国版的NCCN指南中批准与化疗联合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3)西妥昔单抗:是人鼠嵌合型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克隆抗体,作用主要与EGFR结合后阻断下面的级联反应,促进EGFR内化,导致细胞表面受体下调及受体信号的减少,触发Fc受体表达的免疫效应细胞直接针对肿瘤的细胞毒免疫机制,产生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ADCC)。
2008年ASCO年会报道的Ⅲ期临床研究FLEX针对带有恶性胸腔积液ⅢB/ⅣNSCLC,免疫组化证实EGFR表达进行的一线治疗,入组后随机进入erbitux+NVB+DDP或NVB+DDP方案,主要研究终点:总生存期。次要终点:PFS、RR、安全性、生活质量。结果:erbitux组总生存时间及中位至肿瘤进展时间得到延长(OS,11.3个月vs10.1个月,P=0.044;TTF:4.2个月VS3.7个月P=0.015)。
(4)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均为酪氨酸激酶(TK)抑制剂,TK是EGFR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中的关键位点之一,抑制TK将阻止其下游信号传递。目前已开发和正在试用的TK抑制剂是一种靶向作用与细胞内酷氨酸信号通路的小分子物质,TK抑制剂能竞争性地与A开结合位点结合从而阻断配体激活EGFR。他们的小分子结构使其能轻松进入肿瘤,并且能通过口服用药。
吉非替尼是第一个进入临床用于晚期NSCLC二线或三线治疗的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疗效存在明显的优势人群,即在东方人、肺腺癌、女性和不吸烟者中效果好;吉非替尼与多西他赛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相似,但安全性与生活质量方面以吉非替尼组更佳。
厄洛替尼是首个在Ⅲ期临床研究中证实能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2004年11月、2005年9月分别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和欧盟批准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及三线治疗。2011年非小细胞肺癌NCCN指南中推荐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腺癌、大细胞癌患者一线治疗选择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