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题
1.材料:
建构游戏开始了。樊老师对孩子们说:“你们喜不喜欢西安啊?”小朋友们齐声说:“喜欢!”樊老师又说:“那你们都来说一说西安都有哪些著名的建筑?”林晓英抢着说:“老师,我知道,西安有城墙。”贺子涵接着说:“老师,还有大雁塔。”……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于是,樊老师提议:“那大家一起把这些建筑搭建出来好吗?”孩子们兴奋地去积木区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
一开始,贺子涵将大雁塔搭得上下一样宽,有的小朋友反对说:“这个不像大雁塔!我见过大雁塔,下面大一些,上面尖尖的。”贺子涵立刻说:“我还没搭好呢!”接下来,他通过几次调整,将“大雁塔”的底部变大了,“大雁塔”稳回了不少。林晓英在尝试搭建城墙的过程中,最先采用了垂直堆高的方法,不一会儿工夫就摆放到位,骄傲地站在城墙边,邀请小朋友观看。樊老师发现孩子们都没有注意到城墙砖块交错的方式,于是拿来一张城墙的图片,说:“孩子们快来看,城墙的砖块是怎样摆放的呢?”孩子们通过观察图片,一下子发现了砖块交错摆放的秘密,很快做出修正。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樊老师的教育行为。
【正确答案】 材料中樊老师的教育行为践行了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
(1)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面向全体幼儿是指教师要努力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材料中的樊老师针对全班幼儿,以问答形式和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为主线设置了此活动,在调动了幼儿积极性的同时,也满足了全体幼儿的共性需求。
(2)素质教育强调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素质教育提倡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自我感知和自主操作的机会,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并改善幼儿的学习方式。材料中的樊老师让孩子们在积木区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自由建构,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性。
(3)素质教育以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材料中的樊老师就西安的建筑对幼儿进行提问后,认真观察幼儿的搭建过程,不打断幼儿之间的讨论,充分给予了幼儿时间和机会去创新这些“建筑物”的搭建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樊老师既充分尊重了幼儿的创新精神,又培养了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
(4)素质教育注重幼儿的探究过程而非结果。素质教育提倡教师要从教会幼儿知识转向教会幼儿如何学习。材料中,樊老师发现幼儿都没有注意到城墙砖块交错的方式时,并没有对幼儿搭建的“建筑物”给出过多的意见和建议,而是通过让幼儿观察图片和对其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做出修正。
总之,材料中的樊老师真正在活动中践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其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的。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