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天净沙 秋思》
2.内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意;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秋思”;
(3)合理的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余光中曾经写到:“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初读感知
1.了解诗歌体裁和作者生平。
【明确】“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是元代的新诗体。“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2.多媒体展示名家范读音频,学生齐读,注意重音,读出感情,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明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配乐读,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三)深入研读
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共同学习。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明确】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明确】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明确】理解“秋思”的含义,“秋思”的意思:秋天时的思绪(主要是离愁或者乡愁)。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情景交融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四)巩固提高
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为诗歌设计插图,并展开交流探讨,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乡之情。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作业:①熟读并背诵诗歌;②积累关于“乡愁”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