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版本义务教育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的部分内容如下。
   
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例。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桦尺蠖,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树干上。1850年,一些生物学家来这里考察,发现大多数桦尺蠖成虫的体色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这些深色的桦尺蠖是浅色桦尺蠖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异类型(图1)。
   

    图1  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的桦尺蠖

    100年以后,也就是1950年,曼彻斯特已经变成了一个工业城市。这里工厂林立,烟雾弥漫,工厂排出的煤烟杀死了地衣,结果使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这时候,又有一些生物学家到这里考察,使他们惊讶的是,这里的深色桦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而浅色的桦尺蠖却成了少数(图2),这是什么原因呢?
   
问答题   以四种颜色的卡纸为主要材料,设计一个模拟探究活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
   ①引出保护色。把黑、白两个磁钉吸附在黑板上面,让学生回答磁钉的数量,有学生回答2个、3个、4个,“为什么黑色磁钉在黑色的板面上不容易被发现?学生回答:“因为黑色是保护色。”把黑色和白色磁钉吸附在白板上,黑色磁钉很容易被发现,相反白色不容易被发现。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颜色的小磁钉在哪一颜色的板上容易找到,或不容易被发现,从而理解保护色的含义。
   ②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6人一组,选择一张大彩纸作为“生活环境”,在上面均匀地撒上4种颜色(有一种颜色与背景板颜色相同)的小纸片各15片,表示4种不同体色的动物。其中3个学生为“捕食者”,从大彩纸上捡起小纸片。“捕食者”不能特意去寻找“猎物”,注意速度要快,每“捕猎”一次后,要将“猎物”交给后面的同学记录。另外3个学生记录被猎的“猎物”的体色、数量和被猎的先后顺序。完成捕猎后,各组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量。假若幸存者都产生2个后代,而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就在每一个幸存者的下面各放同样颜色的小纸片3张,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混合、重复上述实验,每轮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数量,实验进行五轮。
   ③统计记录结果,得出结论。经过五轮“猎捕”后,发现“幸存者”数量最多的是颜色与背景相同的。从而说明体色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解析】
问答题   设计上述活动的结果记录单(记录单需包含模拟探究的可能数据)。
 
【正确答案】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探究实验数据统计表(数据以蓝色背景为例):
纸片的
颜色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开始
数目
幸存
数目
开始
数目
幸存
数目
开始
数目
幸存
数目
开始
数目
幸存
数目
开始
数目
幸存
数目
蓝色 15 7 21 12 36 17 51 22 66 25
橙色 15 3 9 3 9 2 6 1 3 0
绿色 15 4 12 6 18 3 9 1 3 0
黄色 15 4 12 1 3 0 0 0 0 0
   学生可能的结果:
   学生1:通过5代的筛选,幸存者数量最多的是红色,我们组的材料背景也是红色的。
   学生2:我们组的结果是蓝色数量最多,与背景的颜色一致。
   学生3:通过5代筛选,幸存者数量最多的是与背景颜色相近的粉红色。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