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成就动机的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温顿提出的。该理论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 论为基础,对动机理论的研究颇具启发意义,对学校教学实际的应用也有参考价值。
(1)科温顿研究发现,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需求,只有个体感觉到自己有价 值,他才能接受自我,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根据学生追求成功和避免失 败的倾向,他将学生分为四类。
①高趋低避者。这类学生的学习超越了对能力状况和失败状况的考虑,又被称作成功定 向者。他们往往拥有无穷的好奇心,对学习有极高的自我卷入。
②低趋高避者,又称避免失败者。这类学生有很多保护自己胜任感的策略,使用各种自 我防御术,从外部寻找个人无法控制的原因来解释失败。
③高趋高避者,又称过度努力者。他们兼具了成功定向者和避免失败者的特点。一方面 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较高,另一方面这一评价又不稳定,极易受到失败经历的动摇。他们往往 有完美主义的倾向,给了自己太大压力,处在持续恐惧之中。
④低趋低避者,又称失败接受者。参他们放弃了通过能力的获得来保持其身份和地位的 努力。这些学生在面临学业挑战时表现出退缩,至少是被动地反应。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很 少,焦虑水平也很低,极少获得的成功不自豪,对失败也不感到羞耻。
(2)自我价值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有的学生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而“有的学生为 什么要掩饰其努力或拒绝承认其努力”等问题。这些实质上都源于将成败归因于能力的一种 自我价值保护的效应。表面看起来是学习动机的降低,实质上却是自我价值保护这一学习的 内在动机的加强。或许可以说对学业的漠视、逃脱和倦怠,不是由于缺乏动机,而是因为动 机过强。这种过强的动机不是正常的积极的动机,而是与胜任感的联系过于密切,从而采用 一些自欺欺人的策略保护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