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其轻罪虽发,因首重罪者,免其重罪;即因问所劾之罪而别言余罪者,亦如之……即因自首不实及不尽者,以不实不尽之罪罪之;至死者,听减一等……其于人损伤,于物不可赔偿,即事发逃亡,若越度关及奸,并私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例。”
请阅读上述材料,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问答题 唐律规定,自首的处理原则和例外是什么?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犯罪未被告发而如实交代所犯罪行的,免除其罪;因犯轻罪被告发而供述其他罪名的,免除所供述之罪。但不是所有的犯罪都可以享受自首的待遇,对于侵害人身、毁坏贵重物品、偷渡关卡,以及强奸和私习天文等犯罪,即使投案也不能按自首处理。
问答题 材料中,自首不实和自首不尽分别指什么意思?这种情况下对自首者如何处断?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对犯罪分子交代犯罪性质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实”;对犯罪情节不做彻底交代的,叫“自首不尽”。自首不实或者不尽的,按照其隐瞒的罪行和情节进行处罚,但应当处死刑的,减刑一等。
问答题 如何评价本材料描述的制度?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唐律关于自首原则无比详细的规定,有利于侦破案件,维持社会和谐和稳定,表明了唐朝刑罚适用原则的重大发展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同时对于有些重罪不适用自首的规定体现了唐朝对于统治秩序的关切和对长治久安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