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为什么外部性会导致竞争市场上的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指出矫正外部性的具体举措。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1)外部性有时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等,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2)无论是消费的外部性还是生产的外部性,无论是正向外部性还是负向外部性,它们产生的影响都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资源配置将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换句话说,即使整个经济仍然是完全竞争的,但由于存在着外部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令V P 、V S 和C P 、C S 分别代表某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能获得的私人利益、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再假定存在外部经济,即有V S >V P ,但又有V P <C P <V S ,则此人显然不会进行该活动。这表明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为从上述两个不等式可以得到:(V S -V P )>(C P -V P ),这一新不等式说明,社会上由此得到的好处(V S -V P )大于私人从事这项活动所受到的损失(C P -V P )。可见,这个人如果从事这项活动的话,从社会上其他人所得到的好处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进行活动的私人所受到的损失以后还会有多余,即可能使其他人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状况变坏。这说明,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平。
相反,存在外部不经济时,有C P <C S ,再假定C S >V P >C P ,则此人一定会进行此项活动,从上述两不等式中可得到(C S -C P )>(V P -C P ),此不等式说明,进行了这项活动,社会上其他人受到的损失大于此人得到的好处,从整个社会看是得不偿失的,因此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了。
(3)为矫正因外部性而导致的市场失灵,政府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①课税与补贴。对产生外部成本者课税,对产生外部利益者补贴,其目的在于使外部效果的产生者自行负担其外部成本或享有外部利益。
②合并企业。合并企业的目的就在于使外部性问题内在化。把产生外部影响的经济单位与受到外部影响的经济单位合并在一起,则外部影响就变成为一个单位的内部问题了。合并后的单个企业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进行生产,将会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决定的量,即此时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③赋予财产权。在许多情况下,外部影响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影响就可能会通过产权的交易得到解决。对外部性问题,只要规定产生外部性的经济单位有权制造它,或者规定受到外部性影响的单位有权拒绝它,则通过这项权利的自由交换,经济当事人会以最低的成本寻求解决方案。
④政府直接管制。主要是指政府对产生外部成本的情况加以管制。例如,对制造污染的企业的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