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树立法律信仰 建设法治中国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的尊严,在于公民的信仰,唯其如此,法律才能畅通无阻,行之有效。
法律信仰并非是现代社会才兴起的产物,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有了这一概念的雏形。公元399年,古希腊雅典城邦对苏格拉底进行了审判,最后以281票同意220票反对的民主表决结果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认为:尽管判处我死刑是个冤案,但民众大会既然已经作出了决议,我就必须服从。我要以服从死刑的方式,来维护民众大会的法律,树立法的神圣和权威。虽然认为自己无罪,但他仍然接受了判决结果。苏格拉底用自己的生命树立了法的神圣,提升了法的权威。让大家能够更好地遵守法律。苏格拉底的法律信仰,成就了罗马法几千年的熠熠生辉。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我们同样需要法律信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在根本上实现了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各项事业发展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但法治国家的建设不但需要法律制度、法律规则等“硬件”的建设,也需要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等“软件”环境的建设,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背景下,法律意识的提高、法律信仰的确立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但就现状来说,我国的法律信仰尚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受封建帝制的皇权至上、宗法、特权等观念影响,长久的“人治”和“礼治”传统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权力本位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亲情,法律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这直接导致整个社会对法律的认可度和对法律的信仰程度不高,缺乏法律信仰的氛围。第二,部分行政执法者不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行政执法水平不高,影响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和崇敬。第三,司法缺乏公信力,削弱了公民对法律的信任。受各种传统观念及一些物质条件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存在着一些司法机关责任意识不强、部分司法人员素质不高、司法缺乏公信力的现象,民众缺乏对司法机关的信任,遇到纠纷不是寻求司法的救助和解决而是想办法利用关系处理、“摆平”,法律形同虚设。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树立法律信仰。第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强化法治观念,为树立法律信仰创造条件。法律信仰是一种境界,它以法律认知为前提,人们法律意识、法治观念的强化是法律信仰得以树立的基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培养人们法律意识的主要手段,使之从内心树立起法律至上的信念,为形成法律信仰创造条件。第二,提高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专业素质。国家公职人员是法律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为了法律信仰的培养和法治精神的培育,要切实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法律素质教育,增强其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全社会形成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社会风气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第三,提高司法公信力,保证司法公正。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通过公正司法营造全社会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良好氛围。第四,进一步完善和贯彻执行民主监督、民主考核评估等各种规章制度,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法律被信仰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仅仅靠灌输“法律必须信仰”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法律具有被公民信仰的品质,通过努力,让法律信仰成为一种民众发自内心的行为。只有法律真正成为一种信仰,法治中国的基石才能牢固,社会主义法治中国也才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