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1)香港的著名华侨、华文报刊与报人 从1937年7月抗战开始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澳门等地区因其所具有的特殊的政治与地理环境,一度成为抗日办报与宣传活动的重要阵地。 ①香港原有报刊 抗战爆发后,香港原有报纸《华侨日报》、《华侨晚报》、《工商日报》、《工商晚报》、《华字日报》等,很快投入了抗日宣传报道。 ②迁入香港的内地报刊 平津、沪宁等大城市相继失陷,这些地区的部分爱国新闻文化工作者纷纷南下香港,或将内地报纸迁入,或创办新报,或参与当地新闻工作。 1937年冬,上海国际宣传委员会迁至香港,改名国际新闻社,由恽逸群负责。该社以香港为基地,向海外数十家华侨办的中文报纸发稿,深受欢迎。 1938年3月1日,上海《申报》迁香港出版,至1939年7月停:刚,在港共出版一年零三个月。 1938年4月1日,上海《立报》迁港复刊。该报在复刊后的近半年中,由于得到香港中共地下组织的政治关怀和经济援助,并经总编辑萨空了等人的努力,积极反映各界民众的抗日呼声和民主进步要求,至1941年底停刊。 8月13日,《大公报》创办香港版,11月增出《大公晚报》。它的“文艺”副刊,在女作家杨刚的主编下,成为鼓吹抗战、团结、进步的号角。同年8月,重要国际时事刊物《世界知识》亦迁至香港出版。 ③在香港新创办的报刊 在香港新创办的报刊,影响较大的有《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和《星岛日报》。皖南事变后,国统区进步新闻文化界人士转移到香港创办报刊,如《华商报》晚刊、《大众生活》周刊、《光明报》等。 1938年6月“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成立,并出版中英文会刊《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中文版由邹韬奋、金仲华等负责编辑,刊登了宋庆龄写的不少文章和致国际友人的信,还大量介绍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活动情况,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抗战的一个重要窗口。 1938年8月1日,著名华侨商人胡文虎创办《星岛日报》。金仲华任总编辑,杨潮(羊枣)为军事评论员,还约请作家夏衍、沙汀等为其副刊《星座》写稿。该报积极宣传抗日,笔锋犀利,赢得国内外读者赞誉,一度成为香港地区宣传团结抗战的进步新闻阵地。 《华商报》晚刊创刊于1941年4月8日,是一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该报在廖承志的主持下,由邹韬奋、茅盾、范长江、夏衍、乔冠华、金仲华、胡仲持等7人筹办,连载邹韬奋的长篇纪实报告《抗战以来》。还发表了范长江的《祖国十年》等佳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12月12日停刊,仅出版了8个月。 《大众生活》周刊创刊于1941年5月17日,邹韬奋创办并担任主编,编委会成员有金仲华、沈雁冰、夏衍等,发行数曾高达10万份。邹韬奋的社评及时、透彻、有针对性。该刊还设有“信箱”、“大众之声”等栏目,尽量刊登读者来信来稿,在海外读者中影响巨大。 《光明报》于1941年9月18日创刊,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机关报,由梁漱溟任社长,萨空了任总经理,俞颂华任总编辑,羊枣任国际新闻编辑,出至12月14日停刊。 (2)海外的华侨华文报刊与报人 ①东南亚华侨华文报刊与报人 以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中心的东南亚是海外抗日办报宣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其中以胡愈之、郁达夫等抗日爱国人士主办的报刊影响最大。 1940年底,胡愈之奉中共中央的指派,赴新加坡开辟海外抗日宣传阵地。同年12月1日,胡愈之应聘担任新加坡爱国侨领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的编辑主任。后正式接手该报,经过仅一年的努力,胡愈之把《商洋商报》办成了“民众喉舌、舆论前驱”,成为当时东南亚地区最畅销的报纸。从抗日战争中后期到战后初期,胡愈之在东南亚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七年多,以“华侨新闻界的马前卒”自命,是一位杰出的海外报刊活动家。 1938年底,郁达夫应华侨领袖胡文虎创办的《星洲日报》社的聘请赴新加坡,担任该社早报副刊“晨星”和晚报副刊“繁星”的主编,后来又兼编《文艺》、《教育》周刊等。在1938年底至1942年初的三年中,郁达夫以《星洲日报》等报刊为阵地,发表了大量宣传抗日的政论、短评、杂文和诗词,为祖国的抗日新闻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马来西亚的《星槟日报》,菲律宾的《救国导报》,泰国的《华侨日报》,缅甸的《中国新报》、《侨商报》等华文报刊,也都积极报道中国的抗日战争。 ②美洲华侨华文报刊与报人 《美洲华侨日报》于1940年7月7日在美国纽约创刊。该报由梅参天、徐永英等和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的一些会员创办,总编辑唐明照。该刊积极响应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致力于报道祖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战争的情况,帮助华侨了解祖国和抗战的真相。 ③欧洲华侨华文报刊与报人 在欧洲地区,不少华文报刊在抗战期间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全欧华侨抗日救国会在法国巴黎创办的《联合战线》、《祖国抗日情报》等报刊,都以宣传抗日救国为自己唯一的使命。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