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试述唐宋选官制度的演变。

【正确答案】

(一)唐朝的科举制。(1)唐代科举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主要有秀才、明 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 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 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 易,中进士难。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由礼部主持。常举考中以后,只是取得做官 的资格,必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方能授官。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 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 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武周 时,还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2)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 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二)宋代改革科举制度。北宋发展了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扩大 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为防止考 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糊名、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 带、代笔、举烛等行为。从开宝六年(973年)起,举人经礼部试(省试)之后,增加了皇 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雍熙二年(985年),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这样,被录取的 人就成了“天子门生”,从而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