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某镇经济发达,企业众多。该地派出所针对辖区流动人口多的特点,为及时掌握流动人口信息,大力推广社区“e警务”工作模式。由于在开展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时,常会遇到村民抵触,所以,该派出所聘请热心治安,长期居住在本地,有一定的威望,清楚社情民意的退休干部、教师、企事业人员为“治安网格员”。“网格员”在经民警培训学会登录使用微信“出租屋管理”模块后,按不同的村落,分片区协助开展流动信息采集工作。社区“e警务”加“治安网格员”既解决了警力不足的问题,又增加了管理维度,夯实了基层基础工作,大大提升了管理与打击的效能。
关于该派出所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本题考查公安工作。党委领导下的专门机关与广大群众相结合是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本题通过聘请“e警务”加聘请“治安网格员”,积极解决及时掌握流动人口问题,又依靠群众提升了管理与打击的效能。
A项正确,通过聘请“治安网格员”,做群众工作。
B项正确,“治安网格员”发挥作用,正是专门机关与群众结合。
C项正确,社区“e警务”工作模式,登录微信进行人口录入,实现警民信息化结合。
D项正确,体现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故正确答案为ABCD。
某日,网格员陈某获知一出租屋的承租人变为“曹某某”,其报送信息的恰当做法是( )。
本题考查群众工作能力,网格员陈某不具有公安机关执法权,出租屋的承租人变为“曹某某”,应立即以“曹某某”这一信息申报,由公安机关向出租人核实、查验“曹某某”身份证件和人像信息采集行使执法权。
A项正确。
B项错误。
C项错误,网格员陈某不具有执法权,无权查验“曹某某”的身份证件。
D项错误,网格员陈某不具有执法权,无法对“曹某某”进行人像信息采集。
故正确答案为A。
社区民警柯某的警务通显示该承租人的身份信息不符。随后,柯某带领辅警邱某、蔡某到该出租屋进行核实,发现该人并非“曹某某”本人。此时,可以对该人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本题考查行政执法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对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但是应当出示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对在现场发现的犯罪嫌疑人,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但应当在讯问笔录中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九条规定:“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盘问、检查。”
A项错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二条 规定:“需要传唤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接受调查的,经公安机关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使用传唤证传唤。对现场发现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人民警察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但应当在询问笔录中注明。”民警没有现场发现此人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不符合口头传唤条件,故此项错误。
B项错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二条 规定:“需要传唤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接受调查的,经公安机关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使用传唤证传唤。对现场发现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人民警察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但应当在询问笔录中注明。”此人没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不符合书面传唤条件,故此项错误。
C项正确,符合法律规定。
D项错误,没有证据证明此人违反法律,不能立即拘留,应当先盘查询问。
故正确答案为C。
后经查实,该人为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诈骗对象主要为外来务工人员,为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防骗意识,派出所下列方法可行的有( )。
本题考查群众工作能力,为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防骗意识,应因地制宜提出安全防范建议,发布治安资讯、警情通报,通过多种方式提示群众提高警惕,加强安全防范。
A项正确,在民生警务平台开通专栏,在外来工经常登录的民生警务平台开通专栏,结合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广泛性,能有效针对较外来务工人员宣传防电信诈骗信息,使其提升防骗意识。
B项正确,由于诈骗对象主要为外来务工人员,印制专门小册子在各厂企分发的行为是有针对性的向外来务工人员宣传防电信诈骗信息的手段,使其提升防骗意识。
C项正确,由于诈骗对象主要为外来务工人员,在镇“外来工之家”反复播放专题宣传片,能有效针对较外来务工人员宣传防电信诈骗信息,使其提升防骗意识。
D项正确,由于诈骗对象主要为外来务工人员,在入户检查时有针对性地宣传,能有效对外来务工人员宣传防电信诈骗信息,使其提升防骗意识。
故正确答案为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