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谈谈你对中国网络舆论的理解。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中国网络舆论的特点 ①具有舆论的一般特点,包括: a.公开性。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并且始终在开放的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 b.公共性。具体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c.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d.广泛性。舆论存在范围广泛,影响范围同样广泛; e.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②新老媒体互动,形成舆论新格局,呈现舆论新特点 a.自发性。网民自发爆料,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真实意见,形成的舆情是民意真实的表达; b.突发性。网络事件爆发很突然,长则数天,短则几个小时,上传的事件就演变成网络事件; c.鲜明的指向性。例如当前有很大一部分网络舆情事件指向政府或政府官员; d.诉求明确、直接。网上舆情的诉求,绝大部分都是基于利益——公众维护自身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安全利益,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e.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传播符号的娱乐化。较多采用煽动性、娱乐性传播符号,主要做在标题上,尽可能吸引网民眼球,也便于口头传播; f.网上网下开始频繁互动,网络舆情事件极有可能延伸成社会群体性事件,例如静坐、集会、游行,甚至诉诸暴力抗争。但这种网下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因为网上诉求得不到妥善解决,且主要涉及公众的切身利益。 中国网民众多,进入互联网的门槛低,信息传播迅速,真伪不辨,意见表达混沌不明等极大影响舆论的质量。谣言泛滥、侵犯隐私、群体极化已构成互联网三大公害。 (2)伴随网络舆论出现的谣言泛滥、侵犯隐私、群体极化等公害,具体表现为: ①一人造谣,全国震动。谣言形形色色,影响方方面面,严重干扰了国家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社会秩序。 ②侵犯隐私。手机随时上网,可以在瞬间把个人隐私暴露在世人面前。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谩骂、恐吓、冠以恶名随处可见。“人肉搜索”常常伤及无辜,持不同意见的网民的隐私遭受侵犯。 ③群体极化。网民凭借人多势众,常常把某种意见推向极端,而且决不允许有不同意见的表达。在中国当下的网络空间,起哄、夸张、炒作、谣传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为了一个看似正当的目的而采取极端手段,最终演绎成多数人的暴政。 (3)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 ①网络管理层要依法、科学、有效地管理和使用网络。要加快形成由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 ②完善网络舆论的政府参与机制。政府要转变“控制”“删除”的网络舆论管理方法,寻求平等对话机制,建立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快速回应机制,发展政务微博,打通体制内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把党和政府的决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等传播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 ③完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网络舆论话语,打击不良信息。制止和管理制造虚假信息甚至是恶意散播谣言的网民,约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制裁恶性的网络暴力事件。特别要警惕别有用心的所谓“水军都督”,在网络上肆意传播虚假信息,操纵舆论,严重践踏社会底线和公众道德良知。 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加强互动与协作,强化媒体责任,传播社会“正能量”,共同打造网络主流舆论阵地。多元舆论场上,传统媒体需要发挥“专业队”角色,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性言论,有利于避免谣言、流言的泛滥,维护社会稳定。 ⑤培养能够把握舆论导向的“意见领袖”,要鼓励专业人士理性发言,更好地进行引导,让普通网民的“沉默之声”发声,形成具有建设性的“真”民意,树立网络舆论良好风气。 ⑥网民要提高媒介素养。不断增强网民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在网上发表理性言论,防止语言暴力,避免伤害弱者,形成诸如“审丑”“排异”“狂欢”等不健康的围观趣味和心理。同时做好信息的分析与批判,坚决抵制网络流传的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
【答案解析】